web教師行會與學生行會
13世紀初稱中世紀大學Studium Generale。 Studium Generale表示學者可公開授徒,因此有學生遠從他鄉前至名師講學之地求取學問。當名師的名氣吸引了許多人聚集,漸使相似專長的學者聚在一起,如義大利波隆納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 有艾爾納留(Irnerius),法國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有亞培拉(Peter Abelard),義大利沙列諾大學(University of Salerno) 有君斯坦丁(Constantine of Carthage)。而這些大學的前身,多為主教學校,這些聚集的學人,為對抗教會、國王或當地官僚的力量,因而組成行會。教師行會主要對抗試圖控制教師的力量,如主教學校校長、主教、國王或市鎮,而學生行會則是對抗教師、市鎮人民或其他學生行會。這些團體逐漸獲得權力,主要依靠三種特權,法權自治——在教會的某些地區性限制範圍內和有向教皇上訴的權利,罷課與分離獨立的權利,獨攬大學學位授予的權利。因地區情況不同,教師行會與學生行會於大學中主導者亦不同,如義大利波隆納大學學生行會掌握大學行政,又稱「學生的大學」(students’ university);而巴黎大學則由教師行會主導,又稱「教授的大學」(masters’ university)。在歐洲南方,如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蘭西(巴黎除外)等地的大學以波隆納大學為標竿,而北方的英格蘭、蘇格蘭、日耳曼、瑞典和丹麥等地的大學則仿照巴黎大學。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042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508.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