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美國音樂先鋒—蓋希文
喬治?蓋希文(Gerrge Gershwin,1898-1937)的生存時代,世界大戰的年代,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29年是世界經濟大恐慌的最高潮,他去世的那一年,中日八年戰爭爆發。在這樣混亂的年代,藝術對於人們的生活仍是非常重要的,新的環境、新的思潮,構成了新的音樂。蓋希文是美國猶太人的第二代移民,他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從小就是一個街頭小霸王,而生活方式跟吉普賽人差不多,父親時常變換工作,他們大概搬了35次家。即使如此,父親還是提供金錢給蓋希文與哥哥艾拉(Ira)學習音樂,但蓋希文在年幼時期,幾乎未曾展現他的音樂天分,15歲才拜師學藝,之後便投入作曲的工作中。1916年,他以美金10元的代價將自創歌曲《你想要的偏偏得不到》(When you want themyou can’t get themwhen you got themyou don’t want them)賣給出版商,受到賞識,使他往百老匯邁進一大步。1917年,歌星薇薇安?塞格(Vivienne Sega)特別演唱蓋希文的歌曲,蓋希文的名字首次出現在海報上。蓋希文的名字漸漸在百老匯闖出名聲。1924年,以開創美國音樂自詡的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舉辦「什麼是美國音樂」的音樂會,蓋希文受邀創作鋼琴曲,後來曲子命名為《藍色狂想曲》,受到熱烈歡迎,直到1931年,蓋希文的創作生涯邁入顛峰。1935年蓋希文完成畢生傑作歌劇《波奇與貝絲》(Porgy and Bess),便赴好萊塢寫作電影音樂,卻在配樂工作中突然昏倒,檢查出發現腦瘤,1938年病逝,結束38年的短暫生命。《藍色狂想曲》通常被歸為「交響爵士樂」,是藉由曲思自由、無拘無束的狂想曲形式而創作的鋼琴協奏曲。蓋希文採取鋼琴主奏、爵士樂團伴奏的方式,在當時是創新之作,更大大地提高爵士樂在藝術上的價值,但如果抽去曲中即興演奏的聲部,此曲便成為爵士樂無直接關係的管弦樂曲。蓋希文在曲中巧妙地引進爵士樂節奏與黑人音樂的性格、慣用語法,烘托出美國高樓大廈林立的大都會活躍氣息。後來美國電影界常直接採用《藍色狂想曲》旋律構成的主題,用來表現紐約大樓櫛比鱗次的景象,1979年伍迪?艾倫所主演的《曼哈頓》就採用此曲作為主題,充分發揮《藍色狂想曲》的特色。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15
下載數: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53.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