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月光—德布西
法國19世紀晚期「印象派」畫家,如今已是全球最具知名度的藝術家,如雷諾瓦(Renoir)、莫內(Monet)等,但在當時,印象派畫家卻受到輕視、貶低,他們當時的革命性技巧,得不到時人認同。他們不重視技法,沒有認真描繪的清晰形體,畫出來的東西像是初糙的草圖;但是微微閃亮的色彩、燦爛的光感、質樸自然的題材,都讓他們的畫作富有魅力與感染力。這樣的特色,在印象派的音樂中也找得到。法國作曲家克勞德-阿希爾?德布西(Claude-Achille Debussy,1862-1918),小時候因為父母疏於照顧,直到9歲才接受正式教育,進入音樂學院,原本是主修鋼琴演奏,但後來迷戀上作曲,18歲進入作曲班,之後受到柴可夫斯基的贊助人—梅克夫人(Meck)的賞識,1880年後成為梅克夫人家中的一員,為他們彈奏、伴奏,並為梅克夫人的孩子上鋼琴課。1884年他贏得音樂學院的羅馬獎,獲得四年的獎學金,他在羅馬結識李斯特,但他卻不喜歡羅馬,課業未完成即返回巴黎。但他還是羅馬獎的規定完成大型作品《中選的小姐》(La damoiselle elue),是根據但丁?蓋布里爾?羅西提(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詩歌譜完成的。1889年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德布西開始瘋狂迷戀東方文化,在後來的20年裡,東方的影響滲透在他大多數的作品、思想中。1893年他寫出《弦樂四重奏》作品第10號,評論家稱德布西為「討厭的天才」,但名譽並為替他帶來財富;根據馬拉梅著名的象徵主義詩歌寫成《牧神的午後前奏曲》(Prelude a l’apres-midi d’un faune)革命性的音樂作品,足以改變法國的音樂方向。新歌劇《佩莉亞與梅麗桑德》(Pelleas et Melisande)使德布西第一次嚐到名利雙收的滋味;1905年德布西創作的《海》,使德布西創立了「印象派」(Impressionism),並且成為領袖,追求大自然中永恆的神秘感。1909年德布西被檢驗出直腸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戰爭期間,1916年德布西完成他最後一首作品《小提琴奏鳴曲》;1918年,戰爭尚未結束時,德布西就因病過世,葬於法國。德布西的音樂作品《月光》(Clair de lune),常是音樂會中的熱門曲目,此曲的靈感象徵派詩人的魏倫的同名詩篇,德布西的音樂著重描繪月光的美麗與神秘。樂評認為,德布西的音樂是古怪的、非塵世的。探其究竟,主要是樂曲裡採用很多完全沒有半音關係的「全音階」,和許多空氣中根本聽不見的「泛音」,加上管弦樂隊的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一起發出帶有閃爍性的音響效果,剛聽會覺得奇怪,但聽慣之後,卻發發現無窮妙趣。羅曼?羅蘭稱德布西為「偉大的夢境畫家」,德布西的音樂如夢幻一般閃爍光與色;當代小說米蘭?昆德拉說:「德布西把我們迷住,而不是讓我們感動。」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966
下載數:1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5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