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學統四起:北宋士大夫的學術貢獻
宋初承五代學術文化凋敝的局面,士大夫的表現並不突出。如聶崇義修「三禮圖」,內容多臆測失誤之處,孔維被譏為「儒者躁求,無退讓之風」,崔頌「篤信釋氏,睹佛像必拜」、田敏的治學方法則被稱為「好為穿鑿」。可見北宋初年的士大夫,其道德與學問皆有所不足。宋仁宗時,范仲淹在慶曆變法提出「精貢舉」主張,開始大量設立學校。學者胡瑗教學於湖州,設「經義」、「治事」二齋,成為學校教育的典範。孫復講學於泰山。學術文化才逐漸復興。宋代學術的復興,最大的特色是「理學」的興起。宋代學者對宇宙觀甚為重視,認為天理即宇宙運行之理,人倫也是天理的一部份。當時道家〈先天圖〉、〈太極圖〉的宇宙觀,認為宇宙原是一片虛空,稱為「無極」,之後逐漸生出「太極」,「太極」再演生出陰陽兩儀,而後不斷演化,造就了世界的萬物。周敦頤主張「主靜立極」,透過靜坐修煉等工夫去除心中的雜念,以理解宇宙變化之道。張載則提出不同的主張,認為萬物皆由「氣」聚散變化而成,所以張載認為「民吾胞也,物吾與也」,提出了「民胞物與」的博愛觀念。程顥、程頤繼承了〈太極圖〉的宇宙觀,但提出「立人之道,在仁與義」,將宇宙論與儒家思想結合。不過,程顥認為實踐仁義在於「誠、敬」等心理修煉的工夫;程頤則認為「致知在格物」,主張對外求取知識。程顥的學說影響了南宋陸九淵的心學;程頤的學說,則為南宋朱熹發揚光大。此外,朱熹的《四書集註》,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取代傳統的五經,成為儒家學者的入門教科書。元仁宗延祐二年規定以《四書集注》取士,更奠定了朱熹在中國乃至東亞近五百年儒學史的領導地位。此外,宋代史學相當進步。北宋時期,學者多欲效法孔子《春秋》褒貶的精神,在史書中加上道德評論,如歐陽修《五代史記》中評論五代的宰相馮道「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司馬光作《資治通鑑》,也寓有褒貶評論之意。但更為後世重視的則是司馬光的撰寫方式,先蒐集史料,寫成長編,再整理成書的作法,成為後世修史的典範。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45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805.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