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士大夫」、「士紳」階層,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獨特的階層,而士大夫、士紳階層的起源,則應由西周時代的「士」談起。關於「士」的起源,學者顧頡剛認為:「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為低級之貴族,居於國中(即都城之中),有統馭平民之權利。亦有執干戈以衛社稷之義務。」此外,學者杜正勝則認為:西周封建制度下,周人對東方武裝殖民,築城郭(國)居之。城中居民除周人統治者外,為周之平民與當地的貴族,謂之「國人」。城郭之外,為原領主之領民居之,則稱為「野人」。國人可以用輿論之力左右國政,所謂「士」,即指「國人」,並非貴族之最下階層或武士。學者余英時則修正顧頡剛的看法,認為士為貴族的最下階層,但不是由武士蛻化為文士,士階層學習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除了射御等武事外,同時要接受禮樂書數的教育。士要接受詩書禮樂的教育,此即為王官之學,也就是一種貴族教育。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