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各個朝代的城隍信仰發展
依據《北齊書?慕容儼傳》的記載:「城中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祐。」這說明了在南北朝時代,民間已經建立廟宇祭祀「城隍」。到了唐朝時,各地陸續興建城隍廟,城隍信仰逐漸普遍,地方官員如:韓愈、杜牧、李商隱等,都有撰寫〈祭城隍文〉以祭祀城隍神。五代十國時,城隍被封為王,於是就有城隍爺的稱呼。到了宋朝時,城隍廟已遍及各地,朝廷也十分重視城隍的祭祀,不僅賜贈廟匾,也封贈王爵,並列入官方的祭典。民間更將歷代忠良孝悌賢德的人視為是城隍的化身加以崇拜,如宋朝時的文天祥也被奉為北京城隍爺。明太祖朱元璋篤信城隍,認為城隍是陰間的行政官,和陽間的地方行政官相同,都有自己的管轄區域,於是把首都的城隍封為「王」,府城隍封為「威靈公」,州城隍為「靈祐侯」,縣城隍為「顯祐伯」,從此城隍就有了爵位等級之分。此外,城隍廟的名稱也有特別的規定,依管轄區域的不同,稱縣為「縣城隍」、州為「州城隍」、府為「府城隍」、省則為「都城隍」,而首都的城隍稱為「天下都城隍」,同時也把城隍廟的建築與官署規格相同。此時的城隍已變成陰間的地方行政長官,並且在一定範圍的轄區內,可以行使問案、判決的權利。清朝時,朝廷對城隍的崇敬更是有增無減,不但以城隍為護國佑民之神,更命令各省、府、廳、縣要建立城隍廟,祭祀城隍則列為國家祭典。新任的地方官在上任前一定要到城隍廟舉行奉告典禮,而後才能開始辦公。此外,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時,地方官員也必須前去城隍廟祭拜,以表示對城隍的尊重。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85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169.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