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瀏覽器目前並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設定
全站搜尋
請至少選取一項資源搜尋項目
網站導覽
登入
選單
選單
新上架資源
資源分類
Web教學資源
教育電子書
教育APP
教育媒體影音
登入
新上架資源
教學應用
主題資源
資源服務
Web教學資源
教育電子書
教育APP
教育媒體影音
縣市資源
加盟單位資源
行動學習計畫
教材資源中心
關於我們
資源搜尋
資源分類
Web教學資源
教育電子書
教育APP
教育媒體影音
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
教材
素材
學習單
知識架構
領域
領域
請選擇領域
學習階段
學習階段
請選擇學習階段
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
請選擇學習內容
學習表現
學習表現
請選擇學習表現
議題
議題
議題
請選擇議題
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
請選擇核心素養
:::
新上架資源
過濾條件
適用學制
所有學制
國小
國中
高中
高職
適用年級
所有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七年級
八年級
九年級
十年級
十一年級
十二年級
適用學科
所有學科
國語文
本土語文(閩南語文)
本土語文(客家語文)
本土語(閩東語)
本土語(原住民族語)
英語文
臺灣手語
生活課程
健康與體育
健康教育
體育
健康與護理
高中健康與護理(必修)
高中體育(必修)
高中安全教育與傷害防護(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高中運動與健康(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高中健康與休閒生活(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技高健康與體育領域
技高健康與護理
技高體育
綜高健康與體育領域
綜高健康與護理
綜高體育
數學
資訊科技
生活科技
技高科技領域
綜高科技領域
綜合活動
家政
童軍
輔導
生命教育
生涯規劃
高中生命教育(必修)
高中生涯規劃(必修)
高中家政(必修)
高中綜合活動領域(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高中生命教育「思想:智慧的啟航」(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高中生涯規劃「未來想像與生涯進路」(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高中家政「創新生活與家庭」(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技高綜合活動領域
技高生命教育
技高生涯規劃
技高家政
技高法律與生活
技高環境科學概論
綜高綜合活動領域
綜高生涯規劃
綜高生命教育
綜高家政
綜高法律與生活
綜高環境科學概論
藝術
音樂
視覺藝術
表演藝術
美術
藝術生活
基本設計
表演創作
多媒體音樂
新媒體藝術
高中藝術領域(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技高藝術領域
綜高藝術領域
社會
歷史
地理
公民與社會
自然科學
理化
生物
地球科學
探究與實作
物理
化學
全民國防教育(普高)
雙語教學課程
時間區間
所有時間
最近三個月
最近兩個月
最近一個月
過濾
關閉
學制
所有學制
國小
國中
高中
高職
年級
所有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七年級
八年級
九年級
十年級
十一年級
十二年級
學科
所有學科
國語文
本土語文(閩南語文)
本土語文(客家語文)
本土語(閩東語)
本土語(原住民族語)
英語文
臺灣手語
生活課程
健康與體育
健康教育
體育
健康與護理
高中健康與護理(必修)
高中體育(必修)
高中安全教育與傷害防護(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高中運動與健康(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高中健康與休閒生活(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技高健康與體育領域
技高健康與護理
技高體育
綜高健康與體育領域
綜高健康與護理
綜高體育
數學
資訊科技
生活科技
技高科技領域
綜高科技領域
綜合活動
家政
童軍
輔導
生命教育
生涯規劃
高中生命教育(必修)
高中生涯規劃(必修)
高中家政(必修)
高中綜合活動領域(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高中生命教育「思想:智慧的啟航」(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高中生涯規劃「未來想像與生涯進路」(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高中家政「創新生活與家庭」(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技高綜合活動領域
技高生命教育
技高生涯規劃
技高家政
技高法律與生活
技高環境科學概論
綜高綜合活動領域
綜高生涯規劃
綜高生命教育
綜高家政
綜高法律與生活
綜高環境科學概論
藝術
音樂
視覺藝術
表演藝術
美術
藝術生活
基本設計
表演創作
多媒體音樂
新媒體藝術
高中藝術領域(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技高藝術領域
綜高藝術領域
社會
歷史
地理
公民與社會
自然科學
理化
生物
地球科學
探究與實作
物理
化學
全民國防教育(普高)
雙語教學課程
時間
所有時間
最近三個月
最近兩個月
最近一個月
過濾
圖示模式
清單模式
過濾條件
web
「快慢之間」特展─畢業戶外教育之路線設計:1式教案、3式學習單
國中7-9年級
交通工具的變革往往能徹底改變人地之間的互動方式,但對於剛升上國中的學生來說,生活經驗有限的他們很難想像這類的改變對人類生活具體的影響。因此本教案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數位展為核心資源,先以學習單帶領學生進行展品、影像與時刻表的閱讀,理解鐵道速度變化如何縮短人地距離,並影響聚落發展與生活模式。最後運用「校園生活記憶庫」中有關修學旅行的資料,嘗試分組完成「模擬畢業旅行」的規劃任務,練習如何兼顧交通時間、票價與行程安排規劃給予自身戶外教育,最後以簡報發表成果。預期學生能夠掌握交通與地理概念的連結,培養資料判讀、比較與規劃的能力,並在過程中體會交通建設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點閱數4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8
web
母語話故鄉:1式教案、1式學習單
國中7-9年級
地名與當地人們居住環境、歷史發展息息相關,而母語地名更是蘊含了在地特有的知識與視角,是學生認識自身生活環境最好的入門磚之一。但對於現今學生來說,如何使用母語講述自身周遭環境的歷史,也是一項困難但富有意義的挑戰。因此本教案設計一個一節課的學習活動,運用臺史博「母語地名網站」,以簡單的步驟引導學生嘗試撰寫一則母語地名小故事。學生將透過網站資料檢索、地圖定位及辭典比對,逐步理解地名背後的自然特徵與文化脈絡,並將其轉寫為母語表述。課程結束前,學生需完成一則100字左右的母語地名故事,並上傳至網站。期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提升母語書寫與表達能力,更能建立對在地文化的敏感度與關懷,從而培養多元文化理解與敘事能力,為後續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點閱數4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8
web
水從哪裡來:1式教案、2式學習單
國中7-9年級
嘉南大圳是南臺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在氣候變遷的背景下,嘉南平原如何在北回歸線地帶仍能成為「臺灣穀倉」?現代水利又如何因應環境衝擊?這些問題正是中學生理解臺灣水文環境與水利設施的良好切入點。本教案運用臺史博線上特展「流域共構」中的展覽資源與互動遊戲,引導學生在數位學習與討論中,理解嘉南大圳的設計理念及其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課程設計適合國中七年級地理科,規劃1節課完成,共分兩個學習活動: 首先,學生透過學習單問題整理展覽重點,進一步認識嘉南大圳在清領、日治至當代的歷史變遷。其次,結合「流域共構」中的兩款互動遊戲,讓學生在遊戲體驗後,反思不同時期水利設施的管理方式,並思考現代社會成功治理水資源的條件。期望學生能從數位展覽與遊戲中,培養讀圖與史料分析能力,理解人地互動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並嘗試提出節水或友善水環境的行動方案,展現探究與公民實踐的素養。
點閱數2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8
web
大航海時代的美麗與哀愁:1式教案、3式學習單
國中7-9年級
十六、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是認識近代臺灣歷史發展的關鍵時代。然而當時複雜多變的歷史發展,對於國中學生來說是難以輕易掌握的。因此本教案特別借助臺史博《跨.1624:世界島臺灣》線上特展的數位資源,在3節課中安排3個學習活動,讓學生藉由體驗數位展覽的方式,探究大航海時代與臺灣歷史之間的關聯。 課程設計結合古地圖賞析、圖像判讀與多元觀點比較,讓學生理解十七世紀東亞海域各方勢力的互動,以及原住民族與外來者接觸後彼此間錯綜複雜的影響。此外,本教案也期盼透過學習單中的實作練習,培養學生從作者背景來覺察圖像背後創作意圖的技巧,進而體會該時代的歷史在不同文化記憶中的差異呈現。
點閱數3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8
web
與糖同行:1式教案、4式學習單
國中7-9年級
要瞭解近代臺灣產業與經濟的變遷,讓人心頭一甜的糖業發展對學生來說,是最具體又貼近生活的切入點。本教案運用臺史博典藏網及數位資源入口網的相關資源,透過互動學習單,帶領學生認識糖廍的製糖流程,並比較傳統製糖與新式糖廠的差異,進一步思考殖民統治下的產業政策與社會影響。本教案課程設計適用國中七年級,以兩節課的時間,首先著重於圖像觀察與數位平台操作,引導學生建立清代糖業發展的初步概念;第二節課則結合《臺灣民報》等史料,讓學生分析蔗農處境,體會日本殖民經濟下的矛盾與限制。期待學生不僅能藉此熟悉臺史博的數位學習管道,還能從多元史料中提取資訊、進行判斷與論證,進而培養獨立探究與批判思考的能力,理解糖業在臺灣歷史發展中的關鍵地位與教育價值。
點閱數3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8
web
樂為世界人—文化協會在臺灣:1式教案、3式學習單
國中7-9年級
《樂為世界人—文化協會在臺灣》教案以「紀念日—人物—事件」三線並進,帶領學生思考在殖民處境下,非武裝的文化啟蒙如何形塑公共意識並推動社會改變? 本教案適用對象為國中八年級歷史科,預計2節課。課程運用臺史博「樂為世界人」網站為主,輔以「國家文化記憶庫2.0」圖像檢索,透過三份學習單,引導學生比較林獻堂與蔣渭水、辨識文協活動與受眾、評估宣傳策略與其社會影響。期待能藉此讓學生練習如何有效查找並比對數位史料,重構文化啟蒙與政治社會運動的脈絡,並提出具證據的歷史解釋,進而以創意任務的方式展現公民關懷與歷史思辨。
點閱數3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8
web
從時人報紙看臺灣史上首次選舉:1式教案、3式學習單
國中7-9年級
《從時人報紙看臺灣史上首次選舉》是一份國中歷史科的教學教案,適用於七、八年級學生,由臺北市濱江實驗國民中學歐佩怡老師設計。教案以日治時期1935 年的地方議員選舉為核心主題,旨在透過史料分析,培養學生的歷史探究與批判性思考能力。 教案分為四節課,結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近代臺灣報刊資料庫以及其他線上資源,運用各式學習單分階段引導學生理解臺灣首次選舉的背景與意義。課程從「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等報紙史料出發,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資料蒐集、選取進階關鍵詞、摘要新聞報導,並進行時代現象的歸納與反思。同時,教案強調對史料的可取得性與來源撰寫的重要性,提升學生的學術規範意識。 學習目標涵蓋認知、技能與情意三層面,學生將了解日治時期選舉制度的限制性,辨析日臺人在選舉中的待遇差異,並比較其與現代選舉的異同。教案不僅深化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還引導學生從時代脈絡理解歷史現象,提升其對民主進程與公民意識的體悟。
點閱數4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8
web
舌尖上的臺灣:臺灣鳳梨的華麗轉身:1式教案、7式學習單
國中7-9年級
《舌尖上的臺灣——臺灣鳳梨的華麗轉身》是一份國中七年級歷史科教案。教案從大航海時代美洲鳳梨引入臺灣為起點,結合臺灣鳳梨產業的變遷歷史,引導學生透過博物館資源與文本資料深入探究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意涵。
點閱數5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8
web
重回日治辦畢旅:1式教案、3式學習單
國中7-9年級
這份教案與學習單名為《重回日治辦畢旅》,適用於國中七、八年級的歷史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探索日治時期修學旅行的歷史背景,結合當代數位資源及科技工具,設計具有教育性與趣味性的學習活動。課程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校園生活記憶庫」為核心數位資源,讓學生學習運用資料庫查詢歷史資料,並以日治時期的視角規劃修學旅行行程。
點閱數3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8
web
聽說四月望雨:1式教案、4式學習單
國小5-6年級
《聽說四月望雨》以鄧雨賢與同名音樂劇為引子,拋出「同一首歌為何在不同時代、不同媒介會唱出不同情感與意義?」的教學問題。適用國小六年級。課程運用臺史博「臺灣音聲100年」與〈望春風〉多版本影像等數位資源,配合學習單引導學生從「穿、歌、舞」理解音樂劇的敘事與氛圍,並線上檢索作曲者作品、閱讀「望春風特報」、比較跨時代詮釋。預期學生能:辨識音樂劇表現手法,查找並鑑賞鄧雨賢作品,書寫與口語表達美感觀點,並透過訪談長輩連結家庭記憶與社會脈絡,體認臺灣本土現代音樂的風格與藝術價值。
點閱數5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8
web
鄧雨賢與同時代的女性音樂家:1式教案、2式學習單
國小5-6年級
本教案以「日治教育如何影響臺灣音樂與社會變遷?」為核心提問,帶領國小五年級學生在兩節課中,從鄧雨賢及同時代女性音樂家的經歷切入,思考社會文化的多重變化。課程運用臺史博「臺灣女人」與「臺灣音聲一百年」等網站資源,搭配臺師大圖書館「三月迎春─紀念鄧雨賢」網站及〈四月望雨〉片段,讓學生先以學習單蒐集並比較音樂家的生平,再分組分享觀察所得。在此基礎上,學生進一步討論:除了教育制度,還有哪些因素促成日治時期的社會轉變,如宗教、產業或社會運動。
點閱數4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7
web
史前時代話臺灣:1式教案、3式學習單
國小5-6年級
本教案以「史前時代話臺灣」為題,設計對象為國小五年級,規劃兩節課。課程聚焦舊石器、新石器與金屬器三個時期,透過長濱八仙洞影片、課文閱讀與教師引導提問,讓學生逐步理解代表遺址及其生活特徵。在進一步的探究中,學生將運用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網站與其擬真模型,觀察史前人類如何善用環境資源因應生活需求,並在學習單的整理與討論中,歸納不同時期的文化差異與共通點。藉由數位展覽與多元媒材的輔助,課程引導學生發展觀察、歸納與表徵能力,進而培養理解人地互動關係與詮釋社會現象的初步素養。
點閱數3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8
web
從甜味看歷史:1式教案、3式學習單
國小5-6年級
本教案以「甜味」為線索,帶領國小五年級學生認識日治時期臺灣糖業與香蕉產業的發展歷程。課程規劃2節,透過閱讀文本〈明治巧克力的故事〉與〈香蕉的黃金時代〉,學生能了解糖與香蕉如何成為出口商品,並進一步看見蔗農與蕉農在殖民經濟下的困境,課程設計結合臺史博典藏網的數位資源,安排圖像檢索與史料觀察任務,讓學生熟悉使用進階搜尋與資料紀錄的方法。在學習單的引導下,學生將完成糖業與香蕉產業的比較圖表,並以角色代入方式思考農民在土地收回或收入低落時可能的反應與訴求。最終希望學生不僅能掌握糖業與香蕉產業的異同,更能從「甜味的背後」體會農民的辛苦與殖民體制對社會的影響,進而培養關注社會不平等與資源分配問題的素養
點閱數4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1-08
web
讀日本冊─那個年代的同化故事:認識日治時期的臺灣:1式教案、4式學習單
國小5-6年級
本教案以日治時期「現代化教育制度」為核心,針對國小五年級下學期的社會課程,規劃3節課,透過學習單與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思考教育背後所蘊含的差別待遇與統治意圖。 第一節課,學生透過圖片觀察與表格比較,了解公學校與小學校在修業年限、招生對象與學習環境上的差異,並思考其與殖民統治的關係。接著,學生以學習單進行實作探究,運用臺史博「臺灣女人網」搜尋並整理女性專業人才的事蹟,認識女性教育權益的突破與限制。最後,學生分組閱讀補充資料,從國語、音樂等各科目設置的目的出發,推論日本政府透過教育達成同化與治理的意圖。藉此期待學生能從族群、性別與資源分配的角度,認識殖民教育對臺灣社會的深遠影響。
點閱數2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08
web
穿越報紙與文化追尋:認識日治時期的臺灣:1式教案、3式學習單
國小5-6年級
本教案適用於國小五年級社會科,全程共三節課。課程以臺史博「近代臺灣報刊資料庫」與「樂為世界人」網站為主要數位資源,讓學生從日治時期的新聞與文化運動切入歷史探究。首先,學生將閱讀〈消極的反抗〉等新聞,練習檢索與摘要,理解人民如何在殖民體制下表達不滿。接著,透過網站操作認識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物,進一步掌握臺灣文化協會的理念與行動。最後以「廟埕拚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比較武裝抗爭與文化啟蒙的方式,思考非武裝抗爭在推動社會改變中的意義。整體課程著重數位資源應用,期望能引導學生從歷史經驗反思「不平等」與「平等」,理解在民主社會中如何尊重彼此、爭取權益,並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
點閱數3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1-08
00:01:07
video
在戒嚴體制下遭受控制的普通人民:胡鑫麟留給兒子的星象盤
國中7-9年級
一位政治犯父親在獄中給製作給兒子的禮物,有什麼樣的意義? 影片介紹臺大醫師胡鑫麟的故事,說明在白色恐怖時期僅因組織讀書會,就會被視為意圖顛覆政府而判刑或處死.胡鑫麟在入獄後製作給兒子的星象盤,不僅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更是在禁錮的時代裡,對自由最深切的凝望.
觀看次數79
修改日期:2025-11-08
1
...
17
18
19
20
...
107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