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說四月望雨》以鄧雨賢與同名音樂劇為引子,拋出「同一首歌為何在不同時代、不同媒介會唱出不同情感與意義?」的教學問題。適用國小六年級。課程運用臺史博「臺灣音聲100年」與〈望春風〉多版本影像等數位資源,配合學習單引導學生從「穿、歌、舞」理解音樂劇的敘事與氛圍,並線上檢索作曲者作品、閱讀「望春風特報」、比較跨時代詮釋。預期學生能:辨識音樂劇表現手法,查找並鑑賞鄧雨賢作品,書寫與口語表達美感觀點,並透過訪談長輩連結家庭記憶與社會脈絡,體認臺灣本土現代音樂的風格與藝術價值。
資訊
領域:藝術領域-藝術
學習階段:國小5-6年級(三)
學習內容:音A-Ⅲ-1 器樂曲與聲樂曲,如:各國民謠、本土與傳統音樂、古典與流行音樂等,以及樂曲之作曲家、演奏者、傳統藝師與創作背景。
音P-Ⅲ-2 音樂與群體活動。
表P-Ⅲ-4 議題融入表演、故事劇場、舞蹈劇場、社區劇場、兒童劇場。
學習表現:2-Ⅲ-4 能探索樂曲創作背景與生活的關聯,並表達自我觀點,以體認音樂的藝術價值。
2-Ⅲ-5 能表達對生活物件及藝術作品的看法,並欣賞不同的藝術與文化。
3-Ⅲ-5 能透過藝術創作或展演覺察議題,表現人文關懷。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