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傳統技藝-南管樂器匠師 陳逢南之樂器美學縮圖
南管,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傳統音樂樂種之一,而「鹿港」則是今日仍保有許多南管樂團活動的重要城鎮之一。今年已經75歲的陳逢南老師,25歲時到臺中跟隨高煌堅老師學習製作國樂樂器,如古箏、二胡、月琴及琵琶等,直到26年前因鹿港地區遏雲齋南管樂團復團,找出許多年久失修的樂器,當時的團長請到陳逢南來著手修復這些樂器,因而開啟了陳逢南製作南管樂器的契機。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木都+1縮圖
文化保存-木都+1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道開通,催生了嘉義木都50年的風光歲月,嘉義製材所在日治時期,就擁有東亞第一大製材所的盛名,嘉義堪稱是臺灣的木都,而木都嘉義也因而保留了豐富的木業資產與深刻的城市記憶,北門驛這個車站是從阿里山把這些檜木運送下來很重要的一個站別,早期在北門驛這邊是一個很熱鬧區域,現在的林森路兩旁早期大約有兩三百間的民間製材工廠,整個因為阿里山林業的關係而改變。嘉義街的樣貌改變了、建築與產業改變了,嘉義市透過這些木業木材的關係而發展,是嘉義很重要的特色。 當地還有一個舊監獄於1919完成的,是國內目前唯一僅存的日治時期矯正機關,當中的房舍、屋頂、桁架全都是檜木製成的。 林業的歷史文化遺留很多東西,像是製材的匠師師傅、技術,對於木材的回憶都還在。這一代的人對這都市還有連結,下一代對嘉義會保有何等想法?近年來嘉義市的舊屋力計畫保留不少木建築,有影響到市民的觀點,也許有人會思考為何要保存許多木造房屋,也間接引導民眾思考嘉義市要有什麼樣的特色。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縮圖
文化保存-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遶境)起因於清領末期的瘟疫,為消弭傳染病而有王醮之啟動,藉由迎送代天巡狩以祈求香境平安;其後,結合廟宇重修建而而舉行「慶成祈安王醮」,皆以五朝為期,形成南關線「慶成式五朝王醮」之醮型特色。三大廟舉行王醮期程,時間皆間隔12年(或以上),其中關廟山西宮最為穩定,戰後固定12年於「戌」年舉行;有稽可查者,詳為:歸仁仁壽宮—1909、1961、1977、1995、2015,保西代天府—1925、1969、1981、1999、2017,關廟山西宮—1913、1958、1970、1982、1994、2006、2018。2015年至2018年的4年間,三大廟接續辦理「慶成五朝王醮」,密集的連動舉行,備受關注,區域型的信仰文化多方顯現,而有了較佳的能見度。
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竹編之美縮圖
DOC在地課程-竹編之美
中投數位機會中心/果樂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隨著現代生活方便,竹編技術也跟著沒落,為了不讓竹編工藝消失,竹山鎮公所開辦竹藝研習,提供給民眾學習,也因為竹編是一項簡單有趣,還不用花很多錢的技藝,近來是深受許多民眾喜愛,只要每次開課,場場都爆滿,就連台北民眾,也都特別花錢租屋,為了就是學習在地的竹編工藝。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多田榮吉故居縮圖
文化保存-多田榮吉故居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地區最著名的日式建築多田榮吉故居,生於1864年為長男,原籍日本兵庫縣神戶市,家族世代為地主。是企業家中,少見以服務公共事務為樂者。 多田榮吉故居的特色日式建築有分為和式小屋組、洋式小屋組,多田榮吉的這建築物就屬於和式小屋組。 建材的重點就在於樑、柱、桁。非常特別,以一根橫木為「樑」,「樑」上連接多根束木。 和式小屋組依柱梁搭接的關係而分有「京呂組」與「折置組」,屋架組裝順序由下而上「柱桁樑」者屬「京呂組」,而屋架組裝由下而上為「柱樑桁」者則屬於「折置組」。多田榮吉故居之小屋組主要為京呂組作法,但局部可見折置組作法,即是桁置於柱與樑之間。 屋頂的重量傳到束木上,並作為反作用力支撐屋頂,在屋角稱為「桁」。這就是「樑柱桁」結構。
國小3-4年級
傳統技藝-經典同行 為舞台落上風雅 舞蹈與戲劇共舞縮圖
2004年,由文學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從臺北國家戲劇院展開首演後,即於兩岸三地、美國、英國和希臘等展開巡演,演員身上的手工蘇繡戲服絕美,身段細緻柔美;舞台融入書法與書畫,極簡雅緻,凸顯演員的唱唸做打,居中調配的正是投入舞台設計超過30年,同時也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三灣守護神 五穀廟縮圖
DOC在地課程-三灣守護神 五穀廟
三灣數位機會中心/苗栗縣三灣鄉農會
過去三灣先民沿中港溪,經過頭份來到三灣拓墾、從事農耕,為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每逢重要日子鄉民都會徒步前往竹南的五穀宮參拜,頗為交通遙遠所苦,於是乃叩求神農大帝分靈聖駕三灣建廟。據載三灣五穀廟建廟於清咸豐2年(1852),期間迭經地震毀壞與數次改建,到民國69年農曆6月11日登龕,即為今日所見兩層樓建築樣式,是三灣社區重要的的信仰中心。 民國105年,三灣五穀廟吳秋榮董事長請三灣數位機會中心 (三灣DOC) 協助拍攝五穀廟故事介紹影片,三灣DOC即以此需求爭取跨部會資源,向文化部申請社區營造補助計畫,利用補助經費開設「紀錄我們的守護神-三灣五穀廟」微電影製作共45小時課程,完成「心依神農」影片製作。 藉由「心依神農」影片的拍攝,一方面展現三灣DOC逐漸成熟的影音製作技巧,也帶動新進學員參與數位影音的學習與應用,更讓三灣DOC有機會成為社區的數位影音服務團隊,使DOC能與社區緊密結合,利用數位呈現社區特色,成為在地的數位特色中心,DOC才有可長可久的可能。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一錘定音 臺北靈安社的名牌大鑼縮圖
位於大稻埕的臺北靈安社,成立於清同治10年(西元1871年),為配合霞海城隍廟祭典,由信徒集資籌組而成,是北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子弟軒社之一。近150年的歷史積澱,讓館內無處不是寶貝,繡旗、西燈、彩牌、花籃鼓架............各色文物或精緻華麗或典雅古樸,皆有一番韻味。 其中有一項寶貝,歷史或許不甚悠遠,礙於製作技術,直至光復後才有所突破,爾後卻迅速席捲北管界,成為各軒社、宮廟爭相訂製的珍品,那就是「林午鐵工廠」出品的大鑼。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縮圖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歌仔戲為二十世紀初由農閒歌謠自娛發展出小戲形式的老歌仔,隨時代與生態變遷發展出內台、廣播、電影、電視、外台、劇場等不同的表演型態,伴隨臺灣獨特歷史社會脈絡發展,是為近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及戲曲劇種,更是保存臺灣音樂、語言、表演、戲劇等文化元素的載體。而歌仔戲後場音樂為歌仔戲表演藝術不可或缺之一環,其編制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組合以弦管樂器為主,用以配合演唱曲調,武場樂器則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調節表演節奏及烘托舞臺氣氛。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4青年《尋百工》 人間國寶在身邊縮圖
《尋百工》的成書,是年輕氣盛的浪漫,4個年輕人憑藉著那股完成畢業製作計畫的衝勁與傻勁,「傾家蕩產」遊歷臺灣各處,蒐羅隱身市井生活中的百工百業,將100次的相遇、100次的感動,寫成了100則躍然紙上的生命故事。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洪平順)縮圖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洪平順)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傳統建築彩繪於常民生活及建築上有其重要性及價值,保存者擅於傳統彩繪技法,並融合民俗內容之寫生描繪,益增傳統風貌。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傳奇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傳奇
金門縣文化局/金門縣文化局
金門的風獅爺是當地村落的守護神,具有長久的歷史和文化意義。自元明以來,金門受風沙、倭寇等災害困擾,先民便設立風獅爺以防風沙、避邪、鎮煞,並保護村莊。風獅爺形象象徵獅子的威猛,具有驅邪避災、辟煞鎮風的功能,並可防止白蟻等害物侵襲。風獅爺的設立與金門民間信仰密切相關,往往位於村落的出入口,面朝村外,保護居民免受災厄。風獅爺通常由村廟主導設立,並有開光儀式,根據村莊的需要選擇合適的位置和數量。金門的風獅爺有不同的造型和大小,從高大威猛到小巧精緻不等,並且在外觀上各具特色。 隨著觀光業發展,風獅爺已不僅是守護神,也成為金門文化的象徵,吸引大量遊客參觀。風獅爺承載了金門先民的堅韌與智慧,並成為金門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仍在民間廣泛信仰與崇拜。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海洋無國界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海洋無國界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基隆,作為台灣的歷史與文化重鎮,擁有豐富的多元歷史,尤其在十六世紀以來,便成為重要的貿易與航運據點。基隆與淡水自明代起便是中國與日本沿海水手的航行指標,地理優勢使得這裡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節點。西班牙人於十七世紀以來,將基隆視為理想的貿易跳板,透過馬尼拉與閩南商人的情報,成功在基隆建立據點,推動亞洲與歐洲的交流。和平島考古發現,如西班牙建造的教堂牆基、卡拉瓦卡十字架等,證實了基隆在大航海時代的國際化地位。此外,當地的巴塞人文化也顯示出台灣原住民與外來勢力的互動。基隆的歷史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深入了解家鄉過去的機會,也凸顯台灣歷史的多元性與複雜性。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跨越半個地球的旅程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跨越半個地球的旅程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擴張,代表著對探索與發現的渴望,推動了全球貿易與文化交流。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的資助下發現新大陸,並命名為聖薩爾瓦多,象徵著對神聖使命的追求。這一事件開啟了歐洲與新世界之間的聯繫,帶來了無數的發現與機會。隨著16世紀末荷蘭尋求新的貿易路徑,歐洲四大海上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開始競爭東亞市場。東亞的豐富資源與貿易機會吸引了這些國家的積極參與,促進了全球化進程,並且使文化、技術和商品在不同地區間流動。這一時期不僅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也加深了全球間的互動與理解。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覓 官邸裡的那些人那些事縮圖
文化保存-覓 官邸裡的那些人那些事
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
日治時代,流水伊助建造了一座獨具特色的海景宅邸,成為當時基隆的地標之一。1945年,原基隆要塞司令部在戰爭中遭炸毀,國民政府隨後選擇將流水宅作為新的司令官官邸,並由五位國軍將領先後居住。隨著時間推移,該建築的價值逐漸提升,並於1998年左右開始受到關注。2001年,基隆的雞籠文史協進會進駐該地,並積極爭取其保存。2002年,該建築被基隆市文化中心登錄為歷史建物,並成為文史工作者交流與彙整的場所,促進了當地文史活動的發展。然而,2004年,該建築遭遇土石流災害,造成嚴重損壞,隨後移交給基隆市文化局進行後續處理。此地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基隆歷史的重要見證。
國小5-6年級
傳統技藝-臺南碩果僅存的竹製家具店 信二竹店轉型不轉行 開創新未來刻下海貝的祝福 陳振芳重新定義螺鈿之美縮圖
信二竹店,這家百年老店的故事要從清末說起,第三代王壬煇的祖父王傳豹年輕時曾赴日本學習竹藝功夫,1970年返臺後開設福泰竹店,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竹製商品因堅固耐用、造價便宜,廣為民間所採用,並造就了臺灣竹製工藝的發達,日本為了學習這門工藝,還曾在二戰期間徵調臺灣竹藝師傅到日本,堪稱臺灣之光。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風箏達人馮燦煌最新作品《匠心幻龍》 逆風飛翔 傳統風箏手藝與現代科技大結合縮圖
2017年暑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藝文化園區多了一尾「匠心幻龍」,是天上的風箏,也是大型藝術裝置,只要一抬頭,就可以看見這條巨龍在空中飛翔。建造的師傅不是別人,正是以設計大膽新穎聞名的「風箏達人」馮燦煌。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布袋戲(黃俊雄)縮圖
文化保存-布袋戲(黃俊雄)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布袋戲在台灣的歷史,一般認為始於道光咸豐年間,由福建漳洲、泉洲及廣東潮洲等地傳來台灣。在台灣的歷史發展約略可分為九個階段:(1)籠底戲時期、(2)北管戲時期、(3)古冊戲時期、(4)劍俠戲時期、(5)皇民化運動時期、(6)反共抗俄劇時期、(7)金光布袋戲時期、(8)廣播布袋戲、(9)電視電影布袋戲。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