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6,005
二十四節氣_農業諺語_處暑-資源代表圖
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戊而潛處,故名處署。處暑,會曝死老鼠:形容此時天氣酷熱。紅雲日出生,勸君莫出行:日出時有紅雲,占有颱風,故勿出門遠行。七月半鴨不知死:本指鴨子養到七月,長大都會宰來普渡,後來用以比喻世人不知死活。
點閱數34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6-11-01
品頭論足(1-1)小卷、花枝、章魚、魷魚…傻傻分不清楚嗎?該怎麼區分呢?-頭足類的特徵-資源代表圖
介紹海洋生物
點閱數3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8-26
品頭論足(3-1)頭足類的天敵-抹香鯨與大王魷魚-資源代表圖
video 品頭論足(3-1)頭足類的天敵-抹香鯨與大王魷魚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中7-9年級
介紹海洋生物
點閱數4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8-27
功與能量簡介 -11-6 保守力與非保守力(2)-資源代表圖
video 功與能量簡介 -11-6 保守力與非保守力(2)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台達文教基金會高中10-12年級
由保守力的特性來判斷摩擦力不是保守力
點閱數29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0-07-30
v1949 強酸與強鹼的中和反應1 高中化學-資源代表圖
video v1949 強酸與強鹼的中和反應1 高中化學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高中10-12年級
強酸與強鹼的中和反應1 高中化學
點閱數33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9-12-06
熱功當量-資源代表圖
video 熱功當量
教育部高中10-12年級
108課綱物理科高1泰宇版第5章第2節_熱功當量
點閱數30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0-08-25
圓周運動-7-1 指考題演練-資源代表圖
video 圓周運動-7-1 指考題演練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台達文教基金會高中10-12年級
103年指考:求安全過彎之速率 91年指考:求解穩定在錐面內做圓周運動的小球之轉動頻率。
點閱數30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0-07-30
四種基本交互作用_例9-資源代表圖
video 四種基本交互作用_例9
教育部高中10-12年級
四種基本交互作用_例9
點閱數30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0-08-05
Larimichthys polyactis (小黃魚)-資源代表圖
web Larimichthys polyactis (小黃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Larimichthys polyactis(小黃魚)俗名:小黃魚、黃魚、小黃瓜、厚鱗仔、黃口、黃順、黃瓜、紅瓜棲息深度:20 - 10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體側腹部有多列發光顆粒。頭鈍尖形,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頜長等於下頜,上頜骨後緣達眼眶後緣;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犬齒,內列齒細小呈絨毛狀,前端中央無齒,下頜內列齒較大,在下頜前端中央突起上外列齒聚成一小撮齒;吻緣孔5個,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吻上孔3個呈弧形排列。頦孔4個,呈四方排列在頤縫合周圍。鼻孔2個,長圓形後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緣伸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前鰓蓋後緣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鰓耙細長。頭部及體側前部被圓鱗,體側後部被櫛鱗,背鰭軟條部和臀鰭2/3以上皆有小圓鱗,尾鰭佈滿小圓鱗;鱗片較大,背鰭與側線間鱗5-6列。耳石為黃花魚型,即呈盾形。背鰭基起點、胸鰭基上緣點及腹鰭基起點到吻端距離大約相等,皆位於鰓蓋末端;臀鰭鰭條9-10根,通常9根;尾鰭楔型。腹腔膜褐色,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繞型,幽門垂13個。鰾前部圓形,不突出為側囊,後端細尖;側枝26-27對,每一個側支具有腹分枝及背分枝,背分枝呈翼狀開展,腹分枝分上下兩小枝,下小枝又分為前後兩小枝,前小枝細長,沿腹膜下延伸至腹面,後小枝短小,不延伸。體側上半部為黃褐色,下半部各鱗下都具金黃色腺體;下頜前端有褐色斑。背鰭淺褐色;尾鰭前半部金黃色,後部淺褐色;臀鰭金黃色,鰭前緣及後緣為深褐色;腹鰭金黃色;胸鰭淺黃褐色;腹部發光顆粒為橙黃色。口腔白色,口緣粉紅色。鰓腔黑色。(2014/10/22 林沛立編修)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質水域,大多棲息於中底層水域,水深約在20-100公尺之間,會進入河口區。厭強光,喜混濁水流,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白晝或小潮則下浮至底層。主耍以小魚及蝦蟹等甲殼類為食。鰾能發聲,在生殖期會發出「咯咯」的聲音;在魚群密集時的聲音則如水沸聲或松濤聲;生殖季節在初夏,會群聚洄游至河口附近或島嶼、內灣的近岸淺水域,秋冬則游入較深海域。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中國渤海、東海及黃海南部。臺灣西部及澎湖沿海偶可見。漁業利用:以底拖網及底刺網為主要漁法,肉質佳,油炸、清蒸、糖醋皆宜。本種為中國大陸北方沿海最重要的經濟漁獲之一,主要漁場在山東半島東南外海,年產量約5-10萬公噸,近年來由於過漁而產量有日益減少之趨勢,臺灣的近海域漁獲量不大。近年來大陸在舟山群島附近海域進行箱網養殖,已養殖成功。目前市場上的小黃魚幾乎清一色都是由養殖場所養殖出來的,野生種已經不多見。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24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Ellochelon vaigiensis (黄鯔)-資源代表圖
web Ellochelon vaigiensis (黄鯔)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Ellochelon vaigiensis(黄鯔)俗名:黄鯔、豆仔魚、烏仔、烏仔魚、烏魚、截尾鮻棲息深度:0 - 2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呈紡綞形,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背無隆脊。頭短,圓筒形。吻短;唇薄,下唇有一高聳的小丘和一列絨毛狀唇齒,上唇有1-2列細唇齒。 眼圓,前側位;脂眼瞼不發達。口小,亞腹位;上頜骨末端彎曲向下且寬大略呈方形,末端遠於口角後緣;牙細弱或絨毛狀。鼻孔每側各一對。在稚魚期為圓鱗,隨著成長而變為具有多列錐型櫛刺的櫛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側線數目8-10條;縱列鱗數25-29。鰓耙繁密細長,第一鰓弓下枝鰓耙40-67。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硬棘IV,第二背鰭鰭條I,8;胸鰭上側位,具16鰭條,基部無藍斑駁或黑點,腋鱗發育不良或缺如;腹鰭腹位,具鰭條I,5,腋鱗發達;臀鰭具鰭條III,8;尾鰭幾近截平。幽門垂數可達23條。新鮮標本體背橄欖綠,體側銀白色或略黃,腹部漸次轉為白色;體側或有約6條由暗色鱗片組成之縱帶。除腹鰭為白色外,各鰭為淡黃色而帶暗色緣;有時尾鰭呈較深的黃色;幼魚胸鰭黑色。以前所記載之截尾鮻(Liza vaigiensi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而河口區或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亦常見其蹤跡,亦常侵入河川下游。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群棲性,常成群洄游,幼魚在受到驚嚇時,會有躍離水面的動作。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水域,由紅海、東非洲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北部及西部有分布。漁業利用:漁期全年皆有,主要為沿岸流刺網或待袋網等法捕獲,但產量不多,且因本種魚體型較小,又沒有烏魚有飽滿的卵,故經濟價值不像烏魚來的高,魚肉適合煮湯或紅燒皆不錯。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5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