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歷史-高中10-12年級(五)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0
母語地名故事:多元族群記憶中的空間敘事:1式教案、2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母語地名故事:多元族群記憶中的空間敘事:1式教案、2式學習單
江宜頤/新北市康橋高中 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地名的形成往往與當地的語言、風俗及歷史發展緊密相連,因此理解地名的由來,就像是解碼地方歷史,非常適合作為高中生的探究主題。本教案以臺史博「母語地名故事」網站為核心資源,規劃兩節課。第一節課引導學生閱讀母語地名故事,並透過整理地名關鍵字,進一步解析其文化意涵與對地方社會的影響,掌握地名背後的價值。第二節課則以學習單帶領學生回到校園或家鄉,搜集並檢核地名資料,進行歷史與文化分析,最後以小組合作撰寫母語地名故事,成果需在班上發表並上傳至「母語地名故事」網站分享。透過這樣的過程,學生能熟練運用數位工具檢證與整合多元資料,並從族群互動與文化認同的角度,更深入理解地名所承載的多重意義。
點閱數3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9
聲景搜查線:記憶的製圖師:1式教案、5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聲景搜查線:記憶的製圖師:1式教案、5式學習單
萬雅筑/臺南市立大灣高中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一般探究過去時,我們最常依靠圖像或文獻,很少注意到「聲音」其實也能成為解讀歷史記憶的重要線索。本教案運用臺史博「臺灣音聲100年」資料庫與「聽見:聲音記憶特展」,引導學生從日常聲音出發,理解地方記憶如何被再現與詮釋。課程設計適合高中一、二年級,共規劃6節課、5個學習活動,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練習比對與分析聲音史料,並結合「臺南聲景百選」與「臺灣百年地圖」等數位資源,完成以聲音為核心的數位展件。最後,學生將以小組合作方式製作「聲景地圖」與QR Code展示,並於班上發表成果。期望學生能熟悉數位資源的運用與史料轉譯方法,進而從聲音切入,理解地理與歷史的互動,並培養跨域探究與表達能力。
點閱數3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0-29
時空旅行社:線上策展平台的探究與實作:1式教案、4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時空旅行社:線上策展平台的探究與實作:1式教案、4式學習單
張育甄/臺北市立松山高中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本教案以「時空旅行社」線上策展平臺為核心,設計高中歷史探究與實作課程。教學問題聚焦於:如何從「人、物、空間」的關係切入歷史,並將過去、現在與未來連結成故事。課程對象為升學型高中學生,規劃18週,分為展覽觀察、策展架構設計、紀念品創意、以及線上展覽實作四大階段。所用數位資源包含臺史博「快慢之間」3D展、「看見臺灣故事」網站,以及「國家文化記憶庫2.0」策展平臺,搭配教師自編的學習單與檢核表。學生將在操作中學習從展覽策劃者角度理解主題脈絡,並以共編方式完成線上展覽。本教案的預期成效不僅是成果展示,更在於引導學生養成歷史探究的方法、策展的敘事能力,並且同時發展其數位素養與團隊合作精神。
點閱數2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9
誰的芭比?:1式教案、4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誰的芭比?:1式教案、4式學習單
賴胤曄/國立竹東高中 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芭比娃娃曾經風靡全球,以亮麗外型和多變造型深受孩子喜愛,也留下了豐富的影像與討論資料,非常適合作為中學生探究文化現象的題材。本教案規劃給高中二年級歷史科「探究與實作」課程,透過芭比所折射的女性形象與性別議題,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时代對女性的想像與期待。課程中,學生將透過學習單操作,練習使用臺史博的「臺灣女人」以及「國家文化記憶庫2.0」網站等數位資源,進行資料搜尋與交叉比對,並比較不同年代女性形象的轉變。期待學生能在三堂課、四份學習單的歷程中,熟悉數位資源的歷史探究方法,培養對性別議題的敏感度與批判思考能力,並能善用證據發展出自己的觀點。
點閱數4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7
眾聲喧嘩的臺灣1920年代:1式教案、4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眾聲喧嘩的臺灣1920年代:1式教案、4式學習單
徐万晴/國立中大壢中 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在1920年代風起雲湧的時代裡,臺灣文化協會以多元思潮和多樣宣傳,帶領社會邁向現代化。然而高中生往往只知道幾位領導人物或政治口號,難以掌握文協在歷史中的重要角色。為了補足這個缺口,本教案結合臺史博「樂為世界人」主題網站,設計兩節課、四份學習單,讓學生以小組討論方式,比較課文與網站資料,進行整理與歸納。透過這樣的學習歷程,學生不僅能從世界史的角度理解文協的誕生與轉型,也能練習以具體證據說明文協在當時臺灣社會的影響。
點閱數3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7
跨領域數位課程-臺灣通史序-資源代表圖
web 跨領域數位課程-臺灣通史序
楊士朋、陳正宜/臺北市立南湖高級中學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歷史/資訊/國文
點閱數10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6-28
跨領域數位課程-達文西與透視法的奧秘-資源代表圖
web 跨領域數位課程-達文西與透視法的奧秘
陳泓曄、陳正宜/臺北市立南湖高級中學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數學、歷史、資訊
點閱數18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6-28
跨領域數位課程-元曲-資源代表圖
web 跨領域數位課程-元曲
楊士朋、陳正宜/臺北市立南湖高級中學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國文/資訊/歷史
點閱數13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6-28
自然筆記-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資源代表圖
web 自然筆記-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第一次採訪鄭安晞老師是因為拜讀了他的「烏來的山與人」,後來還邀請他上我的電視專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d7rXOKmw0) 。最初對安晞的印象就是一位學者,並沒有真正見識他在田野登山與踏查的功力。直到閱讀到這本「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時,我才真正看到屬於他的探險靈魂,與山林踏查與歷史建構的功力。而對於一位有著深厚民族學與歷史學訓練的學者而言,安晞所修復的是一段極為挑戰的路線,卻對布農族群有著重要歷史記憶的生活空間。「中之線警備道」是日據時代的警備道,沿著郡大溪流域,又稱作「郡大溪古道」,同時也是關門古道與日治八通關越嶺道之間重要的連結道路。當初是為了加強控制郡社群與巒社群兩大布農族群,後來到了1930年之後,這個區域的布農族群慢慢被遷移,「中之線」也逐漸被遺忘,而安晞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重新爬梳了所有歷史檔案與文獻資料,也透過十多次的探尋調查,把這條已經消失的中之線重新找回來,同時也帶領布農族人重新回到自己的舊社,這樣的努力對台灣整體歷史建構有著深遠的意義。
點閱數26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自然筆記-GIS專家黃同弘「反轉戰爭之眼」-資源代表圖
web 自然筆記-GIS專家黃同弘「反轉戰爭之眼」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黃同弘」,一位GIS專家,一位沈迷於麈封史料的「地圖控」,但是在我讀到那本「反轉戰爭之眼」的著作時,我更淸楚閱讀到那份的「詩意」。不是吟頌山水的「詩情畫意」,而是各種「觀看」角度中所帶出的追尋、反思及細膩情緒。對於從摧毀者眼中所框下的「美景」,被解讀的往往是那些不經心所捕捉到的大地肌理,與被遺忘的記憶線索。這批1940年代的停格畫面,反而是給當代環境論述、解析、建構的最好指引。而他的另一本著作「不可見的台灣」,則是從1980年代大量農林航測圖所記載的國土監測照片中,閲讀到更多環境的困境,也見證到一段段土地淪喪的史詩。然而,不論視野如何遼闊,終將踏回地面,用一位公民的身段及高度,真正關注環境的議題。
點閱數25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