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的形成往往與當地的語言、風俗及歷史發展緊密相連,因此理解地名的由來,就像是解碼地方歷史,非常適合作為高中生的探究主題。本教案以臺史博「母語地名故事」網站為核心資源,規劃兩節課。第一節課引導學生閱讀母語地名故事,並透過整理地名關鍵字,進一步解析其文化意涵與對地方社會的影響,掌握地名背後的價值。第二節課則以學習單帶領學生回到校園或家鄉,搜集並檢核地名資料,進行歷史與文化分析,最後以小組合作撰寫母語地名故事,成果需在班上發表並上傳至「母語地名故事」網站分享。透過這樣的過程,學生能熟練運用數位工具檢證與整合多元資料,並從族群互動與文化認同的角度,更深入理解地名所承載的多重意義。
資訊
領域:社會領域-歷史
學習階段:高中10-12年級(五)
學習內容:歷A-Ⅴ-1 誰的歷史?誰留下的史料?誰寫的歷史?
歷Nb-Ⅴ-3 全球化與多元文化。
學習表現:歷3b-Ⅴ-3 分辨歷史事實、史料證據與歷史解釋,說明歷史解釋不同的原因,並檢視證據的適切性。
歷3b-Ⅴ-4 應用歷史資料,藉以形成新的問題、呈現自己的歷史敘述,或編製歷史類作品。
歷1b-Ⅴ-3 選用及組織資料,提出合乎邏輯的因果關係與歷史解釋。
歷3b-Ⅴ-2 研讀或考察歷史資料,分析其生成背景與其內容的關係。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