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探究過去時,我們最常依靠圖像或文獻,很少注意到「聲音」其實也能成為解讀歷史記憶的重要線索。本教案運用臺史博「臺灣音聲100年」資料庫與「聽見:聲音記憶特展」,引導學生從日常聲音出發,理解地方記憶如何被再現與詮釋。課程設計適合高中一、二年級,共規劃6節課、5個學習活動,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練習比對與分析聲音史料,並結合「臺南聲景百選」與「臺灣百年地圖」等數位資源,完成以聲音為核心的數位展件。最後,學生將以小組合作方式製作「聲景地圖」與QR Code展示,並於班上發表成果。期望學生能熟悉數位資源的運用與史料轉譯方法,進而從聲音切入,理解地理與歷史的互動,並培養跨域探究與表達能力。
資訊
領域:社會領域-地理
學習階段:高中10-12年級(五)
學習內容:地Cc-Ⅴ-2 多元的文化景觀。
學習表現:歷1c-Ⅴ-2 綜合歷史知識與史料證據,提出個人的分析與詮釋。
領域:社會領域-歷史
學習階段:高中10-12年級(五)
學習內容:歷A-Ⅴ-1 誰的歷史?誰留下的史料?誰寫的歷史?
學習表現:歷2c-Ⅴ-2 省思歷史發展的多重面向,珍視融合多元族群、文化的社會體系及人權的價值。
地2b-Ⅴ-2 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欣賞各種人地交互作用所塑造的地景。
地2c-Ⅴ-1 省思日常生活方式的意涵,珍視日常生活的智慧。
歷1b-Ⅴ-3 選用及組織資料,提出合乎邏輯的因果關係與歷史解釋。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