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013
再造歷史現場-大溪遊戲小學堂 2—1古宅生活趣 休息好眠父母房-資源代表圖
以「傳世」為理念,透過「李騰芳古宅」與「大溪風土故事」兩大主題,於古蹟內設計各種生動有趣的遊戲與五感體驗,讓親子共遊共學,鼓勵孩童親近文化資產與大溪鄉土,透過玩樂,激發對古宅之興趣與知識學習,傳承人文價值。 本案規劃古宅生活趣、起厝養成班兩種主題學習方案,並以兩種主題季節設計與辧理活動,合計執行10場次,包含結合中興國小1—4年級、自學班校外教學的「小學生趣大溪」,和結合月眉休閒農業園區規劃月眉一日小旅行的「兒童節一起來大溪玩」。目前仍持續辦理本活動,於每月第四個週六舉辦,帶領大小朋友一同到李騰芳古宅學習體驗學習,認識古宅的建築與生活。
點閱數21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7-28
佛教洞窟遺址 - 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資源代表圖
web 佛教洞窟遺址 - 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麥積山石窟:在中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麥積山石窟據有關歷史記載,開鑿年代在西元三八四至四一七年的後秦時期,後經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歷代皆有修鑿。西元七三四年,天水一帶地震,崖面中部塌毀,使窟群分作東西兩部分。東崖存洞窟五十四個,西崖一百四十個,保存泥塑、石雕造像七千二百餘身,壁畫一千三百多平方米,尤以泥塑藝術見長,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館”。麥積山石窟是中國諸多石窟寺廟中風景最為秀麗的一座,以七佛閣、萬佛洞、牛兒堂、寂陵等最為著名。泥塑以形傳神,神形兼備,反映的內容具有徹底的世俗和濃厚的生活情趣。塑繪手法是上彩不重彩,特色顯明。為中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二十五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一千六百多米,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 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和田約特干: 該遺址是古代於和闐地區重要的聚落遺址;從現代遺址的分佈看來,遺址無任何古建築痕跡,城池輪廓亦不詳。歷代出土文物均來自於距地表5米以下的文化層,文化層厚達3米左右。在遺址的東北角,有一處裸露於地表的文化層,陶片密集分佈。歷代出土的文物有陶俑、陶器殘片、古錢、玻璃片、珠子、金質鑄像、畫押、玉塊及骨頭等文物。陶俑多為人物、動物等造型,陶器碎片大多有刻劃、壓印和附加的紋飾及浮雕,題材為植物、人物、動物與幾何形圖案,波斯、希臘風格極濃。
點閱數36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1
因材網國小社會領域高年級教案:Cb-Ⅲ-2-06_日治時期使用現代標準時間後對臺灣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資源代表圖
本教材由教育部委辦「國小社會適性教學教材研發實驗計畫」開發,適用對象為國小高年級學生。建議搭配因材網國小社會領域高年級之影片、檢核點、練習題、題庫、學習單使用。配合因材網影片主題:Cb-Ⅲ-2-06_日治時期使用現代標準時間後對臺灣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
點閱數155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3-19
再造歷史現場-走讀礦山—翻閱採金之路-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走讀礦山—翻閱採金之路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以本地區礦業發展脈絡及相關區域為主題,串連遺跡地、記憶據點及地景等傳達採金之路的礦業文化內涵,透過地方創作者圖、文的角度,認識山城生活、人文與自然生態等走讀路線上的記憶故事。
點閱數19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4-01-08
廟會妙妙妙: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廟會妙妙妙:歌仔戲
黃召輝/縣立安南國小國小1-6年級
廟會妙妙妙:歌仔戲
點閱數351
下載數13
修改日期:2011-09-27
平板在教學上的應用-資源代表圖
web 平板在教學上的應用
林詩雯/市立永吉國小國小5-6年級
透過平板及EXCEL軟體設計的麵包店模擬經營遊戲,讓學生能從實作模擬中發現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點閱數320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21-01-04
中原的定義-資源代表圖
web 中原的定義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係指黃河中下游,華夏族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展而擴大。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戎狄的周邊地區,隨著成康之世的分封,華夏文化的傳播,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周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考古研究顯示,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種植水稻。信史時代的商、周,文獻中都有農耕方式的記載,而古籍中也經常提到周代有井田制度。夏商周王朝的稅收來源是廣大的農民,「士農工商,國之四民」一詞,顯現中國對於農民地位的重視。春秋戰國土地私有制度的形成以及鐵製農具的使用,使得中國的農業更上一層樓。中國農業的進步,促成了糧食與人口的增加。這些都是中國可以形成一個大帝國的條件。漢族始於黃帝時代,歷經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逐漸形成,至今已有約5000年(一說4700年)的文明史。漢族的族源以華夏民族為主,而漢族之名則自漢朝開始。漢族為主體的中國長期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文化價值,另外兼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響。佛教源起印度,漢代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朝興盛;道教則是本土形成的宗教。此外,也有少數漢族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等宗教。現在的中國民族是經過多次民族融合冶煉而成,大抵分為幾個時期: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宋元、明清。隨著戰亂及外患結束,所謂的外族也漸漸地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份。
點閱數51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9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變遷,人們對於消費的選擇有什麼轉變?三面分析法-資源代表圖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變遷,人們對於消費的選擇有什麼轉變?三面分析法
觀看次數47
修改日期:2025-02-05
臺灣人面對日本殖民統治,如何透過社會運動爭取權利?-資源代表圖
臺灣人面對日本殖民統治,如何透過社會運動爭取權利?
觀看次數34
修改日期:2025-02-05
廣州通商航線 - 唐代世界性海上貿易圈的形成二-資源代表圖
web 廣州通商航線 - 唐代世界性海上貿易圈的形成二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當時的中國還是世界海上貿易的中心。當時海路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往東北亞的航線,二是往南洋、印度洋的航線。東北亞的航線在中唐以後有所轉變,日人不再從朝鮮渡渤海到山東,改由日本南方島嶼橫渡東海至長江口。更多的日本使節與商旅來到江南,使中國東南沿海港口更加興盛。而往南洋、印度洋的航線,此時波斯商人與興起的阿拉伯商人,正活躍於南海、印度洋,往來中國貿易。於是,中國成為世界海上貿易的輻輳點。
點閱數24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