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中原的定義
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係指黃河中下游,華夏族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展而擴大。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戎狄的周邊地區,隨著成康之世的分封,華夏文化的傳播,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周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考古研究顯示,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種植水稻。信史時代的商、周,文獻中都有農耕方式的記載,而古籍中也經常提到周代有井田制度。夏商周王朝的稅收來源是廣大的農民,「士農工商,國之四民」一詞,顯現中國對於農民地位的重視。春秋戰國土地私有制度的形成以及鐵製農具的使用,使得中國的農業更上一層樓。中國農業的進步,促成了糧食與人口的增加。這些都是中國可以形成一個大帝國的條件。漢族始於黃帝時代,歷經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逐漸形成,至今已有約5000年(一說4700年)的文明史。漢族的族源以華夏民族為主,而漢族之名則自漢朝開始。漢族為主體的中國長期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文化價值,另外兼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響。佛教源起印度,漢代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朝興盛;道教則是本土形成的宗教。此外,也有少數漢族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等宗教。現在的中國民族是經過多次民族融合冶煉而成,大抵分為幾個時期: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宋元、明清。隨著戰亂及外患結束,所謂的外族也漸漸地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份。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Cb-Ⅱ-1 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歷Ea-Ⅳ-2 基礎建設與產業政策。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歷Ea-Ⅳ-2 基礎建設與產業政策。
學習表現
3b-Ⅱ-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料,並判讀其正確性。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歷1a-Ⅳ-2 理解所習得歷史事件的發展歷程與重要歷史變遷。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歷1a-Ⅳ-2 理解所習得歷史事件的發展歷程與重要歷史變遷。
議題
閱讀素養教育
核心素養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39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67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