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58
淡水文化基金會-資源代表圖
web 淡水文化基金會
曾清碩/市立新興國小國小1-6年級
西元1858年中法天津條約明定台灣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使得淡水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國際的港口。於是淡水開港通商後,外國人因為有居住、貨運、存貨的需求,所以滿清政府把砲台埔和鼻仔頭這兩個地方出租給外國人使用。   鼻仔頭這一帶原本是一些半漁半農的小村落,後來1894年英國的嘉士洋行買下港仔溝旁的土地,並興建倉庫,經營茶葉貿易。1897年英國煤油公司「殼牌」(SHELL)買下這裡,並建造兩座倉庫以及三座油槽,透過鐵路淡水線的一條支線,大規模經營台灣的煤油買賣。  因為煤油味道特別臭,所以淡水人又把殼牌倉庫叫做「臭油棧」。1944年二次世界大戰盟軍轟炸台灣,殼牌倉庫也難逃一劫,並遭受猛烈轟炸,油庫並爆炸起火燃燒,成為民間流傳的「火燒臭油棧」的傳奇事蹟。  1945年殼牌公司因為產權糾紛,除了曾租給其他廠商當作倉庫使用外,就沒再改變倉庫的外貌。幾年前,交通部決定在淡水捷運線外圍再建一條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淡水的在地文史、環保、生態社團深感這條快速道路會嚴重破壞淡水河的環境生態,甚至破壞許多歷史古蹟,便向全台灣各地社團發出呼籲,成立「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共同抵制快速道路的修建。  殼牌公司瞭解行動聯盟的意義,經過詳思熟慮後,決定將此一百年歷史古蹟慨然捐給淡水在地的文化社團──淡水文化基金會。2000年12月31日殼牌公司在淡水各級學校、社團一同參與的淡水文化會議上,正式移交給淡水文化基金會。 6月台北縣政府正式公告淡水殼牌倉庫列為縣定古蹟。
點閱數462
下載數12
修改日期:2011-10-26
v5828 認識鄉鎮市區(下)-資源代表圖
video v5828 認識鄉鎮市區(下)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國小3-4年級
認識鄉鎮市區(下)
觀看次數316
修改日期:2019-12-06
穿越時空看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穿越時空看文化
吳佳妮/市立光明國小國小5-6年級
世界著名的古文化擁有眾多的特色,如發明、宗教或價值觀等,除了顯現當時的社會狀況,亦影響現今的發展,期許學生從課堂中了解各大古文明,並培養尊重與欣賞的態度,而教學上增加科技產品的使用,以吸引學生更認真投入於課堂學習,達到學習目標。
點閱數390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21-02-19
社會-投資理財與經濟活動-資源代表圖
web 社會-投資理財與經濟活動
陳怡安/市立益民國小國小6年級
使用學習吧教學平台設計問題,讓學生透過觸控顯示器的方式回答。
點閱數346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20-12-24
資訊融入社會 - plickers大挑戰-資源代表圖
web 資訊融入社會 - plickers大挑戰
蕭惠文/市立清水國小國小5年級
國小翰林版五下 社會
點閱數22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1-01-04
v5640多元文化-資源代表圖
video v5640多元文化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國小3-4年級
多元文化
觀看次數307
修改日期:2019-12-06
【VR360數位走讀】彰化縣-玉渠宮-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彰化縣-玉渠宮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鹿港玉渠宮,是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的田都元帥廟,其主神被視為戲曲神與兒童守護神。1903年建廟。廟址位在鹿港第一市場旁,大有里車圍巷1號,是一間廟地不大但歷史相當悠久的角頭廟。
觀看次數99
修改日期:2024-05-14
薪火相傳~火如何產生?-資源代表圖
web 薪火相傳~火如何產生?
曾昱豪/市立壽山國小國小6年級
本教案是使用科技化教學模式與實際操作體驗,來讓學生能夠將課本內的知識轉化成實際經驗,透過這樣的方式,培養與建立新的學習經歷。 火的使用是人類史上一件重要的里程碑,對於這一段人類的經歷,似乎只能在書本上讀過,透過這一課的說明,來引起學生對於火的認識,讓人類的知識能夠代代相傳,從使用科技媒材增加學習效果(生字教學),利用科技媒材提供相關經驗模仿,活用科技媒材紀錄分享實際體驗,讓三用的方式配合課程,逐步的讓學生提升學習效益與興趣。 從課文中學習火花的產生,知道火該如何增加燃燒?並且針對延續火的使用要有怎樣的條件~分析與歸納出要素、方法、步驟,最後以時計的活動操作,讓學生能夠將書本與資料上的平面學習方式,轉化成為立體多向面的生活經驗,使整個學習成效更能牢印在腦海中。
點閱數395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2
跨領域數位課程-訂做一個家-我愛家鄉-資源代表圖
web 跨領域數位課程-訂做一個家-我愛家鄉
陳姝餘/新北市三重區永福國民小學國小5-6年級
社會/語文
點閱數1003
下載數20
修改日期:2023-12-04
軍事建築-長城-資源代表圖
web 軍事建築-長城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中國的長城最初作為軍事建築,主要用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最早的長城建於春秋戰國時代,最早是為防止匈奴入侵而建,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歷朝歷代都有對長城做過修復工作,而大規模修築長城的最後一代是明朝,主要是用來防備蒙古和女真等外族入侵,明代長城才是我們今日見到的萬里長城。居庸關-萬里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居庸關是萬里長城上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居庸關位於北京西北約60公里,南俯京師,北拒塞外,自古即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居庸關兩側高山聳立,中間一條峽谷,縱深約20公里,俗稱“關溝”。居庸關關城即設於溝的正中。居庸關建築於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的交會處,為北京與北方的門戶。居庸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記載。居庸設關始於漢代,但只是居庸縣和軍都縣兩縣之間的關口,還不是長城上的關口。據長城專家考証,居庸關修築長城是自北魏才開始的,到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自幽州北的夏口(今南口)至恆州(今山西大同)修了長900多里的長城,後來又從這裡往東修至山海關。這時居庸關才和長城有了聯繫,成為長城上的一處重要關口。
點閱數22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