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58
臺灣遠古的故事-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遠古的故事
教育雲教學資源教案編輯暨推廣計畫團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小5年級
敘述臺灣考古遺址與文化保存,並了解臺灣史前人類生活的特色,認識早期生活在臺灣舞臺的族群及其分布情形。
點閱數862
下載數57
修改日期:2017-02-10
德高國小歷史回憶錄-資源代表圖
ebook 德高國小歷史回憶錄
林督閔/東區德高國小國小5-6年級
德高國小歷史回憶錄
點閱數27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7-12
菁桐國小校史-資源代表圖
web 菁桐國小校史
劉佳銘/市立菁桐國小國小4-6年級
菁桐國小校史
點閱數184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1-10-21
農業成長時期(1954-1967)-資源代表圖
web 農業成長時期(1954-1967)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54-1967年可說是台灣農業的快速成長時期,是台灣農業支援工業發展使得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期。由於實施「耕者有其田」,大部分農民成為自耕農,提高從農意願,採用勞工密集的耕作方式,政府大力推行農業推廣計畫,擴大生產設施,改善生產技術等配合,各種作物產量不斷提高。這一時期成長較快的有:蘆筍、高樑、香蕉、玉米、柑橘、鳳梨、大豆、麻類、樹薯、花生、洋蔥、茶葉、菸草、小麥、甘藷、稻米、洋菇及甘蔗等。由於經濟發展的結果,國民所得增加,生產水準提高,消費型態開始轉變,水果蔬菜的消費開始增加,於是農業生產也往果菜方面發展。可是由於農業政策措施?了支援工業發展,採用低價糧政策、肥料換榖制度、以及各種歲賦征購、教育捐、水利工程費及農業推廣費用之分攤等措施,都加重農民負擔,所以農產品的產量雖然增加,可是農民所得並無顯著增加。1954年開始,政府實施四年經濟建設計畫,這一期間共實施四期,以促進台灣工業化為目標,當時是以出口農產品所賺的外匯來進口工業原料,在國內生產,並以內銷為主,所謂以進口替代的方式發展工業,所以農業除了提供食品加工業的原料、供應大量的廉價勞工、以及出口最好的農產品—米、糖、香蕉、蘆筍、洋菇等之外,廣大的農村社會也成為當時工業產品的銷售市場,這一期間是農業對台灣經濟貢獻最大的時期。但是國內工業產品的市場狹小,於是改以出口擴張的外銷方式來發展,加上當時國際經濟的穩定,因此出口擴張的政策非常有成效,在1963年,工業生產毛額再超過農業生產。
點閱數396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06-10-31
v5929 臺北市北投區的鄉土環境-地理篇-資源代表圖
video v5929 臺北市北投區的鄉土環境-地理篇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國小3-4年級
臺北市北投區的鄉土環境-地理篇
觀看次數313
修改日期:2019-12-08
台灣銀行發行的「新台幣」-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銀行發行的「新台幣」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除了民國三十八年的首批新台幣外,在民國四十三、四十四年還有另一批直版的新台幣。到了民國五十年,已復業的中央銀行原擬收回紙幣發行權,但是受主客觀環境的影響,仍委託台灣銀行代理發行紙幣。五月一日開始發行新版紙幣,由原來的直式改為橫式。主要圖案則改為「西螺大橋」、「蘇花公路─清水斷崖」、「鵝鸞鼻燈塔」、「孫中山先生肖像」、「蔣中正先生肖像」及「中華民國總統府」等,有落實本土及強調國幣等意涵。而民國五十五年陽明山中山樓落成之後,配合孫中山遺像,亦在伍拾圓紙幣背面繪上「中山樓圖案」,彰顯紀念意義。至於在行政區劃上不隸於台澎地區,如福建省的馬祖、金門地區,則採用在紙鈔上加註地區註記的方式,以示區別。
點閱數469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5-25
臺北市萬華區的鄉土環境~艋舺清水巖祖師廟-資源代表圖
臺北市萬華區的鄉土環境~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觀看次數325
修改日期:2019-12-04
消費權益與安全-資源代表圖
web 消費權益與安全
李海國/新北市大同國小國小5-6年級
消費權益與安全
點閱數273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20-12-30
氣候變遷-07 乾旱-資源代表圖
video 氣候變遷-07 乾旱
因材網國小3-4年級
指某地長時間無雨或高溫少雨,使空氣及土壤中的水份含量低,因而妨礙了正常生物生長和人類活動的一種自然現象。嚴重時會引發糧食問題甚至饑荒。
觀看次數154
修改日期:2024-01-18
電影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電影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戰後初期的電影事業,片商大都是從香港引進以廈門語發音的劇情片,以「臺語片」做號召,由於語言相近,民眾無須透過辯士解說便可了解劇情,所以深受歡迎。在此風潮引領之下,許多劇團負責人或文化人便看準拍攝電影市場,紛紛開拍台語片電影。第一位拍攝臺語片的導演是邵羅輝,西元一九五五年,他應「都馬劇團」團主葉盛福之邀,在臺北「大橋戲院」搭景,拍攝歌仔戲電影《六才子西廂記》,主角為筱明珠。不過,邵羅輝當時以十六厘米的攝影器材拍攝,與電影院所用三十五厘米放映機規格不合,所以放映出來的畫面模糊,影像與聲音搭配不良,觀眾反應不佳,因此上映沒有幾天便匆匆下片。雖然《六才子西廂記》的票房失敗,但是並沒有打擊其他劇團的信心,「拱樂社」團長陳澄三也開始籌拍電影歌仔戲,他聘請何基明擔任導演,陳守敬為編劇,演員為「拱樂社」班底,開拍《薛平貴與王寶釧》。由於記取《六才子西廂記》失敗經驗,所以在影片放影規格、電影宣傳上都特別注重,在臺北首映當天造成空前轟動,隨後在中南部上映,仍舊受到歡迎,因此又繼續籌拍第二、三集,帶動拍攝臺語片熱潮。其他歌仔戲團在「拱樂社」成功拍攝歌仔戲電影的腳步下,都躍躍欲試,跟在「拱樂社」之後的劇團是蔡秋美的「美都劇團」,請何基明執導,拍攝《范蠡與西施》。西元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九年是歌仔戲電影的興盛時期,但是西元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一年間,電影歌仔戲出現低靡現象,為力圖挽瀾,當時的天華影視周天素、臺聯有限公司賴國村、大來有限公司鄭錦洲,便租下霧峰文化戲院為拍片場,聘請李泉溪為導演,與新南光、日月園、賽金寶等團合作,大量生產歌仔戲電影,締造電影歌仔戲另一波的興盛時期。但是隨著電視歌仔戲的出現,造成戲院生意蕭條,且西元一九六九年時,大量拍攝電影歌仔戲的新南光、日月園兩劇團先後解散後,電影歌仔戲便正式走入歷史。
點閱數42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