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31
清末開港後-振興期-資源代表圖
web 清末開港後-振興期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清初禁教的政策至十九世紀,因西方列強的進逼而解禁。1858年英法聯軍,清朝戰敗,允許傳教士進入中國內地傳教,並且開放台灣府城(安平)、淡水,打狗(今高雄)、雞籠為通商口岸。1860年又允許傳教士在中國各地租買田地及建造教堂。自此天主教傳教士可自由來臺,並可居住在口岸,進行傳教工作。1859年道明會派遣郭德剛(Fernando Sainz)神父等來臺傳教。起初,他們不時受周遭居民及官府的騷擾與阻礙,但傳教工作仍繼續進行。此時期的傳教先從南部開始,繼而擴展到中部及北部地區。1859年12月郭神父在高雄前金建立起第一個傳教據點。1861年屏東萬金(今萬巒鄉)建立傳教據點。1875年彰化羅厝(今埔心鄉)建立中部第一個教會。1887年和尚洲(今蘆洲)開教,為北部第一個教會。據1889年的教務統計,當時全台共有萬金(屏東)、前金(高雄)、山腳(高雄鼓山)、台南、沙崙仔(嘉義)、羅厝(彰化),及和尚洲等七個天主堂,信徒約一萬人以上。天主教開教模式是先派一位傳教員了解當地民情,如果當地居民友善,就先行租屋,當作道理廳,由傳教員定期講道,經過半年或一年後,再由傳教士神父施洗。當教友漸多時,傳教士即設法建教堂,再以教堂為根據地,向四處傳教。此外,天主教教會也配合台灣民間信仰的習俗,吸引信徒,在重要的教會節慶時,將聖母像抬出遊行,並燃放鞭炮,頗有遶境的味道。
點閱數228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
鄉土農具解說書-資源代表圖
web 鄉土農具解說書
林伊嬋/縣立陽明國小國小3-6年級
鄉土農具解說書
點閱數607
下載數41
修改日期:2011-09-17
禮儀之爭與清廷禁教-資源代表圖
web 禮儀之爭與清廷禁教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隨著天主教各教會進入中國,各教會或教會內部對中國儒家文化的認識漸漸出現了分歧。其中最引起爭論的,就是中國的祭祖與祭孔活動,究竟是屬於宗教性質,抑或只是中國的禮俗。假使祭祖祭孔的活動是屬於宗教性質,那就違背基督教不崇拜偶像的教義。1628年(崇禎元年),耶穌會為了解決歧見,便在中國召開會議,達成共識:不把中國的祭祖祭孔活動,當作是偶像崇拜。較晚到中國傳教的方濟會與道明會,對耶穌會在中國傳教的成功既羨慕又嫉妒,加上不贊成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方式,因此將對中國的禮儀之爭再度點燃,也使得羅馬教皇對此問題逐漸重視。耶穌會士擔心爭論的結果會影響在中國的傳教,也派員回羅馬為在中國的傳教方式辯護與解釋。最後羅馬教皇於1704年頒佈禁令,嚴禁入教的基督教徒行中國禮儀。教皇頒佈禁令後,派遣使團到中國面見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對此禁令極為憤怒,下令只有經過朝廷批准的教士才可在華傳教。多數的教士意識到此舉將會嚴重影響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情形。因此1719年(康熙58年)教宗再度派人來華交涉,希望中國能允許傳教士繼續在華傳教。不過這次的交涉並未成功,傳教士所提出的條件反而惹惱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決定禁止天主教在中國傳教。
點閱數32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第五單元第3 課:世界宗教如何傳播與發展?-資源代表圖
此教育資源為桃園市龍潭區石門國民小學113學年度的公開授課教案,屬於社會領域的素養導向教學活動設計。這份教案由魏博彥老師設計,針對六年級學生,規劃四節課(160分鐘)的課程內容,其中第一節課(40分鐘)聚焦於「世界宗教如何傳播與發展」的主題。課程採用多元教學策略,包含影片觀賞、課文閱讀、討論分享等方式,並融入海洋教育議題,旨在幫助學生探究宗教形成的原因,了解臺灣主要的宗教信仰,以及分析不同宗教文化的特色。教學設計特別強調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並透過PIRLS閱讀評量題組深化學生的學習成效。
點閱數8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1-17
新社會領導階層的塑造-資源代表圖
web 新社會領導階層的塑造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領導階層』(Elite)就是俗稱的菁英。這裡泛稱的社會領導階層,主要是地方菁英。這些人在清代係指擁有科舉支撐的士紳,以及其他的富商、地主和儒士。日治時期,則是指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方面,佔有一席地位或表現傑出者。一群接受菁英教育的畢業生,以及學成歸國的留學生返回工作崗位,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識水準。總督府認為人才可用,遂委以職務,或遴選其出任保甲長,甚至成為各民間團體的領袖,藉以協助總督府施政。隨著耆老的凋零,接受學校教育的知識分子,逐漸取代舊科舉教育的士紳階層。新社會領導階層之中,部分仍具有家世,但是沒有任何背景,憑藉一己之力取得高等學歷者,仍可進入社會核心,擁有一定的聲望及地位。社會領導階層扮演的角色甚多,活動更是多元。參與管道有:一、進入殖民官僚體系,成為臺人官吏。二、社會領導階層,參加臺灣總督府評議會。三、社會領導階層發起政治運動,要求地方自治。四、組成團體,參加反殖民體制運動,反對日人統治。
點閱數20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
山東孔廟-資源代表圖
web 山東孔廟
蔡婉緩/新竹市政府教育處國小1-6年級
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的山東孔廟
點閱數376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12-27
聖誕帽-資源代表圖
web 聖誕帽
台東縣蘭嶼國小/台東縣蘭嶼國小國小1-6年級
利用電腦繪圖製作聖誕帽
點閱數283
下載數12
修改日期:2011-12-30
台灣銀行發行的「新台幣」-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銀行發行的「新台幣」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除了民國三十八年的首批新台幣外,在民國四十三、四十四年還有另一批直版的新台幣。到了民國五十年,已復業的中央銀行原擬收回紙幣發行權,但是受主客觀環境的影響,仍委託台灣銀行代理發行紙幣。五月一日開始發行新版紙幣,由原來的直式改為橫式。主要圖案則改為「西螺大橋」、「蘇花公路─清水斷崖」、「鵝鸞鼻燈塔」、「孫中山先生肖像」、「蔣中正先生肖像」及「中華民國總統府」等,有落實本土及強調國幣等意涵。而民國五十五年陽明山中山樓落成之後,配合孫中山遺像,亦在伍拾圓紙幣背面繪上「中山樓圖案」,彰顯紀念意義。至於在行政區劃上不隸於台澎地區,如福建省的馬祖、金門地區,則採用在紙鈔上加註地區註記的方式,以示區別。
點閱數462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5-25
以電子業的發展看工業轉型 - 電子業一枝獨秀-資源代表圖
web 以電子業的發展看工業轉型 - 電子業一枝獨秀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電子業在台灣經濟發展和轉型過程一直扮演重要角色,而加工出口區的電子製品業在台灣向來佔有重要地位,幾乎涵蓋各項主要產品。三十幾年來,電子業製品的產值占加工區總產值的比重持續提高(如左圖),電子業目前已是加工出口區的主導產業。
點閱數33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25
家鄉的變遷_走讀觀音山-資源代表圖
web 家鄉的變遷_走讀觀音山
蘇秋金/市立米倉國小國小5年級
結合數位科技帶著孩子走訪家鄉,記錄自己親自踏查所觀察到的景物,結合校內正式課程的教材,將實際察覺的人事物,透過APP完成心智圖,然後探究家鄉的變遷。
點閱數19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