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馬路最早是隨著租界的開闢而興修的,直到十九世紀末期,中國近代化的馬路仍少。上海外灘在1840年代鋪設了馬路,目前知名的上海淮海中路,舊稱「霞飛路」,1900年由法租界公董局興建,最初名為西江路,1906年改名寶昌路,1915年更名為霞飛路,橫貫上海法租界。光緒年間,上海、天津紛紛引進日本的人力車,時稱「東洋車」,是一種人力的交通工具,有兩個輪子,上有座位,由一個人在前面拉行。因1913年上海租界規定公共人力車必須漆成黃色,故又稱「黃包車」。由於輕便舒適,價格低廉,因此迅速在各地流行。汽車方面,光緒29年(1903年)從上海開始引進,但只有新進三輛試用。宣統元年增至156輛。據說領有汽車車牌1號為英國大使館,買辦商人劉子敬的汽車則登記為2號,足見其財力與對西式生活的亦步亦趨。而袁世凱也曾購買一部賓士汽車送給慈禧太后,據說慈禧坐過一次,它現今停放於北京頤和園內。電車方面,有軌電車是德國人西門子於1882年發明的,傳入中國是在光緒32年(1906年),比利時人在天津租界鋪設有軌電車,之後上海電車公司成立。上海在1908年第一次通行電車,自靜安寺行駛至外灘,路旁圍觀者眾多,但乘坐者只有24人,其中大多是外國人,因為當時中國人以為坐電車會觸電,所以很多人不敢乘坐。 汽車與電車的引進,促成中國通商口岸交通近代化的起步與發展。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