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226
大非川之役-資源代表圖
web 大非川之役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自棄宗弄瓚去世後,祿東贊掌權,但他也去世後,其諸子掌握大權,開始與大唐競爭西北地方,盡破諸羌羈縻十二州,唐安西四鎮失去。高宗咸亨元年(西元六七O年)詔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等領兵十餘萬征討吐蕃,至大非川(今青海省東部)為吐蕃軍大敗,唐軍死傷嚴重,史稱「大非川之役」。此後雙方和戰互有勝負。十年後文成公主在長居西藏高原四十年後去世,大體而言,文成公主在世時,吐蕃與唐朝雖有戰爭,但尚稱安寧,此後吐蕃國勢日強,雙方衝突日益嚴重。
點閱數60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再造歷史現場-《共學。探大溪》-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共學。探大溪》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此紀錄成果涵蓋博物館相關展示敘事經營、在地夥伴的行動、歷史建築修復活化、文化教育推廣等事件,記錄城鎮變化由「人」而起的脈絡。讓博物館推展過程之紀錄成為影像檔案資產,並同時進行影像資料檔案建置,以期達到「建構在地化影像典藏知識系統」之目標。 影片共有4個主題:「共好進行式—三和木藝」、「老街裡—下街四十番地」、「我的鄰居—木博二辦」、「木博五週年敘事影片」。 三和木藝是木博創立街角館初創期的成員,目前以開設木作體驗課程逐步改造。並且邀集不同地區的木作師協同教學,也鼓勵鄰里媽媽以拿手菜、整理家中閒置房間等方式提供學員食宿,擴大大溪的文化體驗。 下街四十番地說的是一個一家三代共同生活在沒有電視卻擁有五進老屋的故事。男主人劉三擁有傳統木藝的技能,這使他工作內容與在地民俗、宗教信仰緊密連結,他的三個孩子也成為他的小幫手,請在體驗工藝的過程中,將地方文化的典故和鄰里長輩的記憶傳承在這家子日常之中。 木博館第二辦公室(木博二辦)從居民在木門外觀望的獨立世界,逐漸變成左鄰右舍串門子的自家廚房,互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木博五週年敘事影片以一隻貓為代表,在漫遊大溪中說明木博的成果和空間。
點閱數9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單元課程創新示例編號:國小社會 2024-001-資源代表圖
web 單元課程創新示例編號:國小社會 2024-001
張崴耑/台中市大明國小國小4年級
1. 以Padlet導入合作學習教學法,記錄家鄉特產、景點或特產活動,解釋其居住地方的自然環境、人文風貌相互影響。2. 以Canva/Padlet/Copilot實施示範教學法,設計家鄉的徽章及理念,再以Padlet/Canva/Keynote實施發表教學法,透過組內共學及組間互學,並給予回饋,提升對家鄉的認同感。3. 以數位平臺實施發表教學法,共作家鄉徽章介紹影片,推廣家鄉的特色。
點閱數164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24-10-14
再造歷史現場-《大大溪計畫概念展—生活未來式》-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大大溪計畫概念展—生活未來式》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大大溪計畫」由大溪出發,但超越大溪的生活場景,將大溪打造成生活、生產與生態三合一的新經濟活動場域,從在地歷史文化出發,加上藝術、生態、休閒農業,到健康促進、銀髮樂居,在民眾豐富多元的日常行動中,共同書寫大溪生活未來式。本計畫串連大溪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各項子計畫,民國108年(2019)12月13日至民國109年(2020)1月5日於木博館武德殿、建城商行、大嵙崁故事館、創生基地預定地和普濟路沿線展出。 主展場主題分為生活—住大溪、傳承—源大溪、永續—養大溪、社會參與—串大溪、再生—興大溪、創新—鮮大溪六個子題。「住大溪」述說大溪的市場文化與地方記憶,展現大溪人的生活百態。「源大溪」介紹地方家族的故事,包含「李騰芳古宅」及「全昌堂」中藥房;此外,傳統工藝的傳承將由新世代延續大溪文化DNA。「養大溪」呈現大漢溪流域生活公園的願景,讓大溪的水再度進入生活、融入文化。「串大溪」以不老職人系列活動展開交流,讓身懷不同經驗、知識及技藝的長輩們,展開快樂的分享行動。「興大溪」將大溪擁有的豐富歷史文化資產,導入藝術設計或轉為知識經濟等方式轉化再生。「鮮大溪」凝聚大溪創生的力量,將以巧思、創意、設計帶來的新活水滋潤大溪這塊土地。 配合六大子題另外又規劃五項街區活動:「時空穿越,旅人帶路」、「享旅行,享合匯」、「暖心花瓶DIY」、「蘭室百年物語穿越1920」、「迷走神農庄」,帶領民眾以導覽、手作、音樂會、腳踏車輕旅行等方式探索大溪的美好。
點閱數16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DOC在地課程-枋山故事電子書-楓港-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枋山故事電子書-楓港
枋山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枋山鄉楓港社區發展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雖然木炭產業已慢慢的沒落,但深深覺得到木炭產業長久以來,伴隨著上一輩胼手胝足的辛酸過程,及生活上的種種,如生火、做飯、取暖、除臭、水質過濾、燒烤生意等等,皆是長輩們生活的智慧與不可磨滅的記憶。楓港地區年輕時在山上筏木燒木炭之工匠,如今幾乎都已經邁入80歲大關,很多長者亦隨著無情的歲月慢慢凋零。如不將此打造木炭窯之技術加以傳承,將面臨失傳。這是社區莫大之損失,年輕之下一代將再也看不到木炭窯。
點閱數18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馬路與汽車、東洋車、電車-資源代表圖
web 馬路與汽車、東洋車、電車
曾惠櫻/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9年級
近代化的馬路最早是隨著租界的開闢而興修的,直到十九世紀末期,中國近代化的馬路仍少。上海外灘在1840年代鋪設了馬路,目前知名的上海淮海中路,舊稱「霞飛路」,1900年由法租界公董局興建,最初名為西江路,1906年改名寶昌路,1915年更名為霞飛路,橫貫上海法租界。光緒年間,上海、天津紛紛引進日本的人力車,時稱「東洋車」,是一種人力的交通工具,有兩個輪子,上有座位,由一個人在前面拉行。因1913年上海租界規定公共人力車必須漆成黃色,故又稱「黃包車」。由於輕便舒適,價格低廉,因此迅速在各地流行。汽車方面,光緒29年(1903年)從上海開始引進,但只有新進三輛試用。宣統元年增至156輛。據說領有汽車車牌1號為英國大使館,買辦商人劉子敬的汽車則登記為2號,足見其財力與對西式生活的亦步亦趨。而袁世凱也曾購買一部賓士汽車送給慈禧太后,據說慈禧坐過一次,它現今停放於北京頤和園內。電車方面,有軌電車是德國人西門子於1882年發明的,傳入中國是在光緒32年(1906年),比利時人在天津租界鋪設有軌電車,之後上海電車公司成立。上海在1908年第一次通行電車,自靜安寺行駛至外灘,路旁圍觀者眾多,但乘坐者只有24人,其中大多是外國人,因為當時中國人以為坐電車會觸電,所以很多人不敢乘坐。 汽車與電車的引進,促成中國通商口岸交通近代化的起步與發展。
點閱數32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跟著兒歌去旅行-資源代表圖
web 跟著兒歌去旅行
王學仁/海東國小國小1-6年級
小學生將生活中旅遊的照片利用剪輯軟體 加入旁白、聲音、介紹,串稱一部部動人的影片
點閱數451
下載數20
修改日期:2024-07-16
再造歷史現場-沙灣世紀風華延伸閱讀 02 基隆大沙灣海游泳教室口述歷史-資源代表圖
基隆與山、海關係密切,城市記憶皆環繞在此,城市發展更是由基隆為港而起。和平島因其地理位置自大航海時代便作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門戶,擁有豐富文化與地景資源。沙灣地區亦因海權列強的到來漸趨昌盛,成為基隆軍事與城市休閒要地。但19世紀末的築港工程,造成海岸人工化,戰後的港區管制進一步斷裂城市與海的關聯,也讓山與海的密切關係越來越遠。為了再次重現基隆山海地景,將城市生活帶回港邊,發展出「找到山、海、記憶」的願景,並採用以下策略:(1)保全考古遺構、自然海岸、關鍵視域(廊)。(2)以歷史資源為據點,整合可及街區與公有地為「策略發展地區」。(3)以港公司、中油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營造基隆山海城市的魅力。(4)建置山海聯通歷史散步路徑與智慧導覽系統。(5)結合考古發掘基地,籌建展現基隆大航海標記的博物館,建構與世界的對話基地。(6)以大沙灣為選址核心,籌建展現城市現代化博物館,打造城市歷史新亮點。 相關子計畫包括: 1、沙灣地區暨太平輪紀念碑歷史調查研究及敘事空間整合計畫—蒐集沙灣地區歷史發展的史料,進一步將歷史敘事轉化為故事文本,讓更多人了解沙灣地區的歷史。 2、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40分鐘正片加50分鐘衍生閱讀,分別爬梳大基隆及沙灣歷史,及深入地方挖掘關於沙灣地區常民的生活現場。 3、基隆沙灣地區歷史場景再現共識凝聚策展計畫—希望在市民之間創造可發酵為凝聚力的話題,形成沙灣新願景的共識。因此規劃一系列活動,包括港市生活採集—邀請職人分享其角度所看見的基隆樣貌,為基隆未來的生活滾動出更多的想像、尋找快樂園—重現沙灣地區不同時代,人與空間、環境互動方式的不同樣貌,如設置浴池、海港辦桌、咖啡與酒吧市集、音樂舞蹈表演、互動式劇場、山海巴士—以公車為交通工具,穿梭串連各歷史場景。 4、沙灣地區數位攝影測量計畫—針對沙灣地區空拍攝影測量與重點古蹟、歷史建築物3D雷射數位掃瞄,以作為文化價值推廣合及虛擬實境多媒體資料建置的重要基礎。
點閱數15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日治時期的興盛期-資源代表圖
web 日治時期的興盛期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最初,當日本接管台灣,各地發生武裝抗日時,謠傳教徒與日軍勾結,而出現民眾攻擊教會的事件。直到日本控制台灣後,天主教的傳教工作才有所改善。總督府對台灣原有的宗教及基督教,原則上一律不加干涉,因此天主教的傳教工作進展順利。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幾乎與在臺傳教士的祖國-歐洲國家對立,因此總督府對天主教的政策由放任轉為嚴密監控。1939年日本政府頒布「宗教團體法」,將各宗教團體粗分為神道、佛教、基督教三類,以有效控制各宗教團體。1941年日本天主教組成天主公教會,台灣天主教也不得不加入日本天主公教會,成為公教會下的台灣教區,接受日本教會的指揮。後來,在皇民化政策下,台灣天主教在1942年加入「台灣基督教奉公會」。此時期台灣天主教的發展,據1940年教務統計,全臺共有14個堂區,信徒總數9737人。另設有靜修女學校,及高雄與羅厝2處孤兒院。
點閱數41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家鄉的小漁村~屯山六塊厝-資源代表圖
web 家鄉的小漁村~屯山六塊厝
新北市屯山國小/市立屯山國小國小4年級
屯山國小位於六塊厝漁港及大屯溪交接處,漁港建於1981年,屬於第四級漁港,是一座極具人文景象的漁村。周遭海岸包含了台灣各種不同的海岸地形,如沙岸、礫岸、岩礁海岸等,多變的地形也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潮間帶生物,而六塊厝漁港的興建不但有助於當地漁業,對觀光休閒的發展也相當有助益。而大屯溪更是溪流保護先驅們曾努力耕耘的一塊寶地,周遭自然資源豐富。所以希望藉由觀察、體驗、探索,並與自然環境進行第三類接觸,為孩子開創不同的視野。
點閱數1018
下載數34
修改日期:201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