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263
色彩繽紛的點心-資源代表圖
web 色彩繽紛的點心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心」是一個泛稱,並無特定的菜式,什麼皆可是點心,味道亦不拘。我們都須知道,點心是豐衣足食後才會出現的,若無多餘的食糧,是不可能製作點心這類食品。中國的點心種類眾多,除了皇親國戚、貴族世家能夠享受到點心外,連一般市井庶民在平日也可嚐到各式各樣的點心,這是拜物產豐富、生產技術提昇之賜,人民都能夠豐衣足食,點心才會如此的豐富,且品類繁複多樣。由於點心在物質豐裕的環境下才會出現,所以製作點心時,人們的心境多半都偏向安穩平和,因此點心所營造出的世界,實充滿著豐麗的色彩與美好的形象,那種物質充裕而帶來的安心感,也在各式點心中,彷彿展現出一個又一個祥和的小世界。
點閱數515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7
北京大學-資源代表圖
web 北京大學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是光緒皇帝戊戌變法下的產物,原名為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近代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在中國歷史上民初時期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也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更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斯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源地,對中國現代史之影響實在是非常大。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透過以下作法建立北大自由校風:1.聘請教員摒除黨派門戶之見;2.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建立自由選系制度;3.設立研究所,誘導學生自由研究;4.鼓勵學生組織社團,促進學生課外活動;5.創辦刊物,鼓勵學生發表意見-如:【新青年】、【新潮】,也因此促成「五四」運動的發生。而現在的北京大學更是中國的最高學府,繼續擔任培育傑出人才的搖籃。
點閱數61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中型住宅-資源代表圖
web 中型住宅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摩天大樓是美國的產物,發生在大西洋另一岸的同時,是由設計師設計的中產階級中型獨棟住宅。這種住宅是由中產階級各自聘請建築師去滿足其特殊需求。這就得去追溯歐洲的中產階級興起的時代背景。在風格與結構方面,歐洲19世紀末的英國,查理?沃西(Charles Francis Annesley Voysey,1857-1941)將這種非正式的、具有鄉村風味的住宅建築趨勢,帶向平實但精湛的境界。1920年代,美國因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的建築而首次越居世界建築界的核心地位。萊特發跡於蘇利文的事務所,他在那裡熟習了蘇利文「功能先於形式」的口號。但他特別著重建築物作為人的棲身之處、建築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為與自然結構間的關係等方面。萊特的巔峰之作是在芝加哥的「洛比之家」(Robie’s House),其建築結構本身有著自由流暢的室內外空間。「對稱」此一元素在建築中已不復見,各個立面也極為節制,主要入口被隱藏在遠離中央的地方。這在在反映了其重視人的需求的特殊之處。
點閱數53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清華大學-資源代表圖
web 清華大學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清華大學的所在地於康熙擴建圓明園時被納為圓明園的一部份,稱為「熙春園」,道光年間分為熙春園和近春園,咸豐年間改名為「清華園」。1900年八國聯軍後,清朝簽訂庚子賠款,1909年美國退還賠款,成立留美的「清華學堂」,於1911年開學,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內的園林眾多,其中以「水木清華」最吸引人,也是清華大學名稱的由來。清華是個”賠款學校”,是美國用中國庚子賠款餘額建立的,美國政府的本意是想在中國培養出一群”追隨美國的精神精神”的知識份子,而學校偏又建在被英法聯軍洗劫過的清華園和近春園。使得學生每天面對著被焚燬的斷壁殘垣,不禁感受到民族恥辱。因此”五四”時,清華學生聞一多貼出以雪恥為主題的岳飛【滿江紅】。清華是留美預備學校,學生受美國式教育,但在出國後卻深深感受到西方人對於黃種人的歧視,所以他們遠較其他大學的學生對於”民族恥辱”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改成大學後,如何獲得學術獨立便成為清華的主要目標。而現在清華大學在歷經九十多年的歷史變遷後,已成為具有”行勝於言”校風的中國名校。
點閱數31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宇宙觀-資源代表圖
web 宇宙觀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展現宇宙觀是皇宮建築的一大特色,尤其在中國奉行得特別嚴格,規模也最為龐大。天壇的圓頂正象徵著天穹的圓形。
點閱數1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後現代新女人-資源代表圖
web 後現代新女人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40年前香奈兒的短髮引起爭議,40年後的1960年代俐落的短髮卻是髮型重點之一。當時的英國倫敦超級模特兒Twiggy削著一頭金色的短髮,被認為是「最能表現1960年代女性形象的代表」。1960年代後期「中性意識」和「女性角色轉變」的結合,促成女性穿著「喇叭褲」的流行風氣,更把男性的「西裝」與「套裝」修改之後穿在自己的身上,使得此一時期的女性表現出「成熟、幹練」的形象。而男人則繼續Hippy,因此這時候出現性別倒置的樂團似乎也不會太令人訝異。1970年代以後,女性穿著長褲不但已經被視為平常,甚至發展出所謂「Hot-pants」的熱褲,女人穿著超短的短褲(質材多為牛仔褲)展現其青春活力之一面。「Hot-pants」之取名來自於1970年Women’s Wear Daily雜誌。1990年代以後,受到「多元文化」、「消費文化」、「國際化」、以及「後現代文化」的影響,國際流行服飾之發展呈現風格兩極之發展,而「女褲」元素的運用更加多元,女性的形象不再限於以往強調「溫良恭儉讓」,多元時代有多元形象的女人。
點閱數29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朵朵金蓮-纏足之流行與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朵朵金蓮-纏足之流行與文化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當纏足普及後,不論是鞋子的樣式、相關的配飾,在不同的時期,皆有各自的流行風尚,如同現代的服飾的流行趨勢一般。因此中國的纏足在長期發展下逐漸複雜化,進而形成一套文化。在此要特別提到的是,當纏足普遍後,發展出一種十分特殊的比賽,名為「賽腳會」。賽腳會,顧名思義即是將「腳」的比賽,即是約定一年中某一固定日子,當地所有纏足的女子,露出平時不輕易示人的金蓮,在眾人面前品評一番。如同現今的選美比賽,只是賽腳會是比哪位姑娘的金蓮是最符合美的標準,即「小、瘦、尖、彎、香、軟、正」。比賽結果出爐後,還會排名次,若金蓮獲得好評者,不僅姑娘自身,包括她的家人在內,皆會感到無比榮幸。賽腳會主要流行於北方,當中又以山西大同最著名。而賽腳會的出現,可謂纏足風盛行下的一種產物;而舉辦賽腳會,又對纏足的風氣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另外,有辦賽腳會的地方,當地的金蓮也會特別有名;雖然有些地區的小腳也十分美麗,但因為沒有賽腳會,名氣反而不如有賽腳會的地方響亮。由於這種金蓮比賽是纏足風氣的產物,故當纏足衰弱且消失時,這種比賽也就沒落而不復見。
點閱數33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撒瓦伊別墅-資源代表圖
web 撒瓦伊別墅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二次大戰期間,由瑞士畫家兼建築師賈內荷(Charles-Edouard Jeanneret,1887-1965年)和德國建築師也是設計師的密斯?范?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年)兩位建築領袖發展出直截了當與簡單明瞭的風格特色,前者以筆名柯布榭(Le Corbusier)聞名於世,他把房子定義為「一個居住用的機器」,認為房子應以理性的態度來構想、設計和建造。許多有天份的建築師都受這樣觀念啟發。葛羅培斯就對包浩斯的師生說:「我們的目標是清楚的有機建築,建築內部邏輯會藉由立面和策略來發散並展現;我們要讓建築適應這個充滿機器、收音機和快速汽車的世界,要讓一棟建築的功能清楚的從形式的關係中顯現出來。」柯布榭的理想在撒瓦伊別墅(Savoye House)設計案中幾乎實現。
點閱數32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蘇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蘇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說到「魚米之鄉」大家首先聯想到的必是浙、蘇兩地,尤以蘇州為最,此地江、河、湖、海皆近,因此對於魚鮮的使用相當精熟,連帶發展出了精緻的魚鮮烹調法。良好的氣候與豐饒的土地,讓這區物產繁盛,所以對於各類食材都十分熟悉且懂得調理。「蘇菜」與粵、川、魯菜並稱「中國四大菜系」,歷史悠久。蘇菜特色為善烹湖海魚鮮、刀工細緻、配色和諧,魚鮮的調味手法相當細膩,而且仍能品嚐食物的原味。「蘇式糕點」也出色相當,甜鬆蓬潤、細膩酥軟。 蘇菜下又分四大系,除「徐海系」現在較少為人所知外,「淮陽、京蘇、蘇錫」都遠近馳名。淮揚菜系的海鮮、蔬菜刀工精確,講究原湯原汁;京蘇菜系擅長河海魚鮮、鴨菜,和冷盤的製作裝飾,配色鮮豔;蘇錫菜系則偏甜,刀工細膩精美,擅長對湖鮮、蔬果的烹調搭配 。
點閱數66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金蓮浮現-纏足的起源與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金蓮浮現-纏足的起源與發展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關於中國纏足的起源有許多說法,大體而言,有商代的妲己、秦始皇時以小腳為選美女的標準之一、齊東昏侯的妃子步步生金蓮等例證。但經過考證後,認為以上的說法主要是提到「小腳」,但出現小腳並不等於纏足(用人工力量造成),只能說明古人有以腳小為美的審美觀而已。目前,大多接受始於五代十國的南唐的說法,因為李後主後宮的窅娘,在金蓮上跳舞時,的確是用布將腳纏緊。但完全用人力扳折腳板、用布纏腳的纏足,出現的年代應該更晚。大體而言,纏足的風氣在北宋才逐漸形成,當時婦女纏足的人數不多,且以妓女為主。到了南宋,人數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元時人數更多,且出現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纏足真正的普及,基本上是要到明清時代。而這股風潮直到民國20年代左右,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纏足之風才慢慢消退。至於纏足的傳播,首先自宮廷傳出,而為歌妓仿效,之後民間富家閨女也開始流行,最後才為一般民間婦女所接受,而廣為流傳。另外,此一風氣主要由北方傳向南方。至於足部的形狀,則是由大而小、且愈來愈纖小、由直而彎弓。婦女纏足,是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徵意義。雖然纏足並不侷限於上層社會的婦女,但由於在行纏期間無法工作、且需要有人攙扶,故真正有能力為女孩纏足者,甚至達到三寸標準者,基本上是需要一定財富的家庭才能達成。
點閱數42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