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大市集Logo

另開新視窗,顯示搜尋技巧說明 另開新視窗,顯示熱門搜尋文字雲
網站導覽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國小3-4年級(二)
搜尋相關的資源 2,205
白沙屯媽去北港進香-資源代表圖
web白沙屯媽去北港進香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進香是神靈與神靈之間的尊崇,白沙屯媽祖到北港進香主要是要「刈火」,也可稱「乞火」、「合火」。刈火儀式是由朝天宮的住持法師主持,法師要從朝天宮終年不滅的常明燈裡,掏引火苗到白沙屯拱天宮的火盆裡,這火苗的傳遞象徵媽祖的萬年香火流傳不絕,媽祖的靈氣可延伸傳布。儀式完成後,在北港民眾的歡送聲中,信徒們滿懷興奮感激的心情踏上歸程,再回到白沙屯。在進香回來的第二天,白沙屯媽祖會舉行遶境遊庄,祈求確保地方平安,等12天後的開爐儀式完後,村民吃湯圓表示進香的圓滿順利。白沙屯媽祖的進香的活動,一向以媽祖旨意為依歸,從起駕、出發、進火、回鑾時辰,都是以擲筊來決定。每年進香沒有排定行程表,行程路線、歇宿地點都飄忽不定,完全由白沙屯媽的神意在前引領。每每到岔路,大家總是屏息以待,肩扛神轎的「勇字輩」便會停下來感受鑾轎的晃動,再確定行進方向。媽祖所到之處,炮聲隆隆,家家戶戶擺桌祭拜,甚至準備數十串鞭炮齊放,熱情叫喚著媽祖,希望祂能到家裡停轎休息,受到祝福。
點閱:465
下載:3

寺廟神的「升天」-資源代表圖
web寺廟神的「升天」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與神社參拜政策互為一體兩面的,就是「寺廟整理運動」,日人拆除台灣舊有民間信仰的寺廟,獎勵各街庄以參拜神社取代傳統信仰,很多漢人信仰受到壓迫,甚至沒收寺廟的神像集中焚毀,稱為「神佛升天運動」。1938年台灣總督府召集各地方官會議,授權地方政府開始整頓寺廟,有關寺廟整理的原則為:一、寺廟以全廢為原則,但過度時期可一街庄保持一寺廟;二、舊有慣習中的祭祀活動的改善以及寺廟管理的行為須盡量合理化;三、祭祀的神明應改為純正的佛教或道教的神佛;四、寺廟的建築物必須漸次改為佈教所或寺院型態;五、被廢止的寺廟及神明會等宗教團體,其財產另外組織教化財。日人實施寺廟整理運動的原因,事實上與其因應戰爭爆發的政策有關:一來是為了排除皇民化運動的障礙,為了徹底根植臺灣人敬神尊皇的思想、神社參拜、大麻奉齋、日本式的生活普及等觀念,與台灣人日常生活的冠婚葬祭、年中行事等不可分割的寺廟,就變成皇民化最大的妨礙。二來台灣傳統的信仰可以說是「支那的信仰」,把中國的思想從台灣掃除是必要的,尤其是中日戰爭爆發之後,中國與日本是敵對的關係,中國的色彩變成疾病一般,在台灣被窮追猛打。寺廟的撤廢、神佛像的燒毀等等,是掃除從中國來的迷信很重要的象徵。其三,地方官廳對於寺廟或神明會龐大的財產都相當在意,若是寺廟整理之後,這些財力對神社的建造、國語講習所或集會所的建設,甚至可以轉為其他社會教化事業的利用,寺廟整理當然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剛開始整理寺廟時,台灣傳統寺廟的各種神像,凡是泥塑者均被摧毀,木雕的除了部份送政府研究單位典藏外,大部分都被燒毀,寺廟則是被拆除,各種祭祀器具都被毀棄,如果能夠獲得保留的寺廟,還得將寺廟的屋脊兩個角拆除,讓寺廟變成日本式的建築物。廢除寺廟的行動實施後,引發民眾的不安,在台灣的日籍僧侶及學者,都不主張以強迫的手段整理台灣的傳統寺廟,1939年日本國會議員即質詢過這個問題。只是台灣總督府的目標是藉著皇民化運動讓台灣人的精神日本化,在日人看來,寺廟與迷信的整頓,不可諱言是皇民化運動的一環,只是這個措施雖然有助於陋習的改良,卻往往引起更多的民怨。很多寺廟為了自保,紛紛加奉佛教的神祇如觀世音菩薩、釋迦摩尼等,以免被拆除。1936年起,地方也發起改變台灣傳統廳堂配置與祭祖習俗的運動,台南州東石郡鹿草庄的後堀、麻豆店兩個村落,舉辦了「牌位燒毀儀式」,總共有1224座牌位堆積在焚燒場中,由僧侶舉行盛大莊嚴的焚化儀式,從此之後各地紛紛起而效尤,不僅祖宗牌位,連神佛像與掛軸都難逃燒毀的命運。
點閱:551
下載:6

波灣戰爭起因與過程-資源代表圖
web波灣戰爭起因與過程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波斯灣戰爭起因於伊拉克和科威特兩國間因領土、油權利益等糾紛,以及伊拉克對油償、租借布比揚島、瓦巴島談判的破裂。於是伊拉克於1990年8月2日揮軍十萬入侵科威特,兵力不足二萬及戰鬥機不到百架的科威特毫無招架之力,8月8日伊拉克完全侵占科威特,此舉引起許多國家關注。1990年,伊拉克總統海珊在會議上指責阿拉伯國家生產石油過量,導致油價低廉,使伊拉克在半年內蒙受約140億美元的損失。海珊更直指科威特違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規定,過量輸出,造成油價下跌。故要求科威特拿出一百億美元作為油償並取消之前伊拉克所欠下的300億美元的債務,這不合理的要求使會議不歡而散。會議後一個月,伊拉克派遣副總統薩敦哈馬迪到科威特索錢,科威特表示沒有這麼多現金,伊拉克討債不成,遂轉以武力威脅,並從7月中開始在伊、科兩國邊境頻繁調集重兵。 伊拉克為排除外在勢力干擾,先後試探埃及與美國意見。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阿普里爾.格拉斯皮對海珊表示,「對阿拉伯內部的爭執如伊科之間的邊境爭執美國表示中立。這使海珊錯估形勢,誤以為美國允許他用武力解決問題。因為此次侵略行動可能會引起中東區域性的戰爭,甚至引發世界大戰,於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1990年11月29日通過678號決議案,要求伊拉克於1991年1月15日期限前撤出科威特。限期屆滿,伊拉克仍拒絕撤離科威特,聯合國宣佈以武力驅逐伊拉克。1991年1月17日淩晨3時,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約有30多萬人、1200輛飛架及1000多輛坦克,戰爭首日,多國部隊進行3次大規模空襲,投下約1.8公噸的炸藥,相當於一個半廣島原子彈的爆炸能量。歷經38天的空襲,到2月24日,多國部隊發動地面攻勢,對伊拉克開始實施毀滅性的「沙漠風暴」戰爭,3天後宣佈停火,歷經100小時地面作戰之後,伊拉克最後無條件投降,戰爭劃下休止符。
點閱:635
下載:3

什麼都管的土地公-資源代表圖
web什麼都管的土地公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早期農業社會,土地的收成是人們最大的經濟來源,土地公保佑農作物豐收,農民順利賺錢而致富,隨著環境的變遷,土地公從掌管土地之神兼職轉化成「財神」,民眾除了祭拜土地公祈求發財,有些土地公廟也可以讓人們向土地公「借金生財」,土地公廟從祭祀的場所,轉換成類似銀行的性質,信徒跟土地公借錢做生意,討個好彩頭,一年後再來還錢。人們相信土地公的錢,能帶來好運,保祐大家賺大錢。這種特殊的「借金生財」習俗把土地公的慈悲、有求必應發展的淋漓盡致!土地公是掌管土地的神明,土地與人民生計的關係最為密切,凡事都會為請求土地公幫忙。土地公的神格並不高,類似於村里長兼管區警察,幾乎每一村里皆有專屬的土地公廟,甚至有些市街,也有設立土地公廟,所以有「庄頭庄尾土地公」的諺語。土地公是地方守護神,人們都希望土地公能發揮神力,庇護地方平靜,保佑人們平安順利,闔家順利平安。人死後的墳墓建造與維護,均有賴土地公的首肯,因此墳墓旁均會設立土地公神位祭拜。早期只有以石碑刻上「后土」為土地神,現在比較講究者則會雕刻土地公神像的造型。在掃墓時,也會先祭拜土地公,再祭拜亡者,表示對土地公的尊重與感謝。
點閱:697
下載:13

禁教時期天主教的傳教活動-資源代表圖
web禁教時期天主教的傳教活動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康熙對天主教並非全面禁絕,而是必須領有傳教執照才能繼續在中國傳教,以便能夠控制傳教士的活動以及監督他們的傳教內容。但有一些傳教士拒絕申請,寧願以非公開的方式傳教。雍正即位後,因傳教士介入皇位之爭,對傳教士不滿,仍予以嚴禁。1724年(雍正2年)雍正諭令信奉天主教的中國人放棄信仰,否則處以極刑,並限西洋教士半年內離華,前往澳門。當時全國有教堂300餘間,自此以後,大部分改?公廨或倉庫等。雍正在位期間,只有北京的天主堂保持傳教活動,其餘各省的傳教活動均屬非法,傳教士只能秘密進入中國傳教。乾隆即位後,雖准許傳教士供奉朝廷,但對傳教活動嚴加取締,1757年(乾隆22年)並下令嚴查各海口,禁止外人自由通行。嘉慶皇帝亦堅持禁教,於1805年5月制訂取締天主教章程十條,嚴諭官員執行。禁教期間,基督教在中國並沒有絕跡,傳教活動仍在暗中進行。中國籍傳教士,打扮成商人,到各地傳教。西方傳教士則儘量打扮成中國人的樣子,以避人耳目。例如打扮成病人,每天以茶洗面,使顏色黧黃﹔休息時,則以被褥蒙首,面壁而臥;並靠著中國教友幫忙,暗地接送傳教士,長期暗藏或供養被追捕的神父。在江南地區傳教者,如1745年(乾隆10年),義大利談方濟神父(Franciscus de Attimis)在黃安多神父(Antonius Josephus Henriquez)的幫忙下,利用河道,白天蟄伏在教友的船艙,晚上才登陸活動,施行聖事,天明即散。
點閱:610
下載:1

重要人物-資源代表圖
web重要人物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一、馬雅各(Dr.James L.Maxwell,1836-1921),英國蘇格蘭人,1860年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之後又在德國柏林、法國巴黎等大學深造,曾擔任伯明罕總醫院住院醫師。 1863年奉英國長老教會之命來中國宣教,其傳教經過與貢獻如下: 1.1865年5月28日在台灣南部的打狗登陸。6月16日開始設教行醫。 2.1865年11月由英國商人必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帶領馬雅各醫師進入旗山附近和台南附近的玉井、左鎮、崗仔林等平埔族人地區傳教,並設立教會。 3.1868年又將傳教中心自打狗移往台南府城,積極在此進行醫療傳道。 1884年10月20日,因為夫人生病,前往廈門,1885年4月在由該地歸國,1921年過世。他的次子馬雅各二世受父親的影響,也從故鄉來台傳教行醫,主持『新樓醫院』。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84.03.21~1901.01.),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偕叡理博士(又稱馬偕)是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是北台灣長老教會最早引進者,1872年3月7日抵達打狗,隨即由李庥牧師及德馬太醫師(Dr. Matthew Dickson)由海路來北部。1872年3月9日登陸淡水並和李庥牧師約定以大甲溪為界,以北區域屬於加拿大長老教會之宣教區。 1872年4月10日於淡水租屋設教(開設淡水教會)。阿華(嚴清華)為馬偕牧師第一位學生。之後在內港(台北)、錫口(松山)、水返腳(汐止)、崁腳及基隆等地為人拔牙與傳教。1878年5月27日,和五股坑的張聰明(華人)結婚。1880年在淡水創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院。 馬偕在台30年間,傳教於漳、泉、客家、平地、高山各族裔之間,設立教會達60餘所,施洗信徒達4000人之多。並訓練本地人為牧師,更以拔牙達兩萬顆以上聞名。1900年5月馬偕,因喉癌聲音全部沙啞。11月前往香港治療。1901年1月自香港返台,病況日益嚴重。6月2日馬偕博士經過長久疾病的糾纏,病逝淡水寓所, 享年五十八。三、李庥(Rev. Hugh Ritchie,1840~1879.09.29),蘇格蘭人,倫敦英國長老教學院畢業,1867年李庥偕夫人於12月13日抵達打狗(今高雄),為英國長老教會首任駐台灣牧師,成為馬雅各醫師的好同工。對台灣長老教會主要貢獻為從事傳福音、建立教會和倡導女子教育之工作: 1.先後開拓今旗津、鳳山、屏東、里港、鹽埔、竹仔腳以及客家村落南岸、杜君英等教會。 2.1875年起又遠赴後山(今台東海岸)設立成功石雨傘、富里、觀音山等教會。 3.1879年向台南教士會建議興建女學,並差派女傳教士來臺專責女學之規劃,堪稱倡導台灣女子教育之先鋒。1879年9月因染患瘧疾病逝於台南,葬於高雄。其倡導女學遺志由李庥夫人繼續推動,遂有1887年台南『新樓女學校』之設立。他是屏東、阿里港、東港及東部教區的開拓者,並致力提倡『婦女教育』,1879年9月29日因病在台南去世。四、甘為霖(Rev.Dr. William Campbell,1841.04~1921.),蘇格蘭拉斯哥人,畢業於格拉斯哥大學和自由教會學院。他具有冒險性格,於三十歲時志願成為宣教師,1871年12月10日抵達高雄旗津,在轉往台南,展開對台灣傳福音工作,其傳教過程與貢獻如下: 1.1872年數度拜訪中部巴宰平埔族和其他原住民部落。 23.1886年與高長搭船前往澎湖馬公佈道,自此開啟澎湖宣教的大門。 3.1891年他在台南設立『訓瞽堂』,開啟台灣盲人教育,更是台灣盲人福利之父,他也為他們刊印浮凸版書,直到1897年由台灣總督府接辦為止。 4.1913年編著的《廈門音新字典》(俗稱《甘字典》),字數達1萬5千字,至今已發行15版,是台語研究的鎮山之寶。 5.另外對台灣歷史研究的重要貢獻,致力於荷蘭史料的編譯與收集工作,其中以1889的《台灣宣教之成功》和1903年的《荷蘭統治下的台灣》最為珍貴。 他在台灣工作46年,於1917年2月21日返國,1921年9月9日在故鄉過世,享年80歲。日本人鈴木明對他的評語是:『甘為霖不是為了英國的利益,而是純粹為了神才前來台灣傳教』五、巴克禮(Rev.Dr. Thomas Barclay,1849.11.21~1935),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士,蘇格蘭人。格拉斯哥大學、自由教會神學院畢業。1875年6月5日巴克禮博士來台差派至高雄。 主要有四大貢獻: 1.1876年創設台南神學院,培養本地傳教人才。 2.1885年創辦《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推動白話字教育。 3.翻譯白話字舊約、新約聖經譯本。 4.編著《增補廈門音漢英大辭典》。1895年接受台南府城士紳請託,與日軍乃木希典將軍協議不流血入城。1935年因腦溢血病逝於台南,一生為台灣奉獻了60年。六、吳威廉(Rev.William. Gauld,1861.02.25~1923.06.),加拿大安大略省人,畢業於多倫多大學、諾克斯神學院。1892年10月22日加拿大母會宣教師吳威廉牧師偕夫人來台,到達淡水。其傳教過程與其貢獻如下: 1.1901年馬偕去世後,積極推動台灣教會自立自治。 2.1904年膺選為第一屆北部長老中會議長。 3.1912年促成南北長老教會成立『台灣大會』 4.曾協助設立『淡水中學校』、『淡水女學校』,並於1901年與1921年兩度擔任『台北神學校』校長。 5.他擅長建築設計,台北神學校、淡水女學校以及淡水英國領事官邸,皆出自其手筆。 牧師娘專精於聖樂及聖歌隊指揮,努力協助教會事工,許多年間,他在女學校、中學校及神學校教音樂,也使教會在唱詩方面,更為進步。對北部教會西方聖樂的推行有相當大的貢獻。 吳威廉牧師在台奉獻前後32年之久,1923年病逝於淡水。
點閱:376
下載:2

反恐主義-資源代表圖
web反恐主義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911事件後,美國總統布希致電英國、法國、德國等他國領袖,促請各國共同合作打擊恐怖主義。美國本土遭到恐怖份子攻擊後,布希說美國將領導全世界戰勝恐怖主義,在美國與全世界能免於遭受恐怖主義威脅之前,「美國絕不手軟」。美國不僅要將911事件主謀賓˙拉登繩之以法,並誓言終結支持恐怖主義的組織與國家,欲將恐怖主義連根拔除。911事件後,全球力言共同反恐,但各地恐怖攻擊仍層出不窮,從中東等地及亞洲各地都有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如2002年峇里島爆炸事件、各地美國領事館受到自殺式襲擊等,面對恐怖攻擊仍無法全面防堵,因此如何防恐儼然已成為全球的共同隱憂。
點閱:346
下載:2

永明延壽大師-資源代表圖
web永明延壽大師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延壽大師(西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十國時僧人。其佛學思想主張結合禪宗「不立文字、明心見性」與淨土宗「往生西方」的修行方法,並且力主會通諸宗教義。他的主張對中國佛教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
點閱:389
下載:0

規模最大的媽祖進香團-資源代表圖
web規模最大的媽祖進香團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遶境進香活動的序幕是從元宵節揭開,在農曆元月十五日元宵節晚上「擲筊」確定進香出發日期和時辰。大甲媽祖進香的過程中,以「起駕」、「坐殿」、「祝壽」、「割火」、「插香」、「回鑾遶境」、「添火」構成進香活動七部曲。花八天七夜以徒步方式行經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四個縣,十五個鄉鎮,六十多座廟宇,全程約二百七十九公里。 第八天媽祖回駕大甲鎮瀾宮,是遶境活動最後的高潮,進香團們進入了大甲市區,會在各街道遊行,當天大甲居民也會準宴請親朋好友,所以媽祖回駕是大甲鎮最熱鬧的一天。大甲媽祖的進香活動,除了徒步外,各種交通工具都派上用場,如自行車、三輪車、貨車、轎車、遊覽車等。尤其是自行車隊,要求謹嚴,隊員一律穿制服、手戴白手套,是「進香示範隊」。每天在媽祖神轎停留的廟宇前組成隔離牆,方便大轎班行禮入宮停駕,可說是媽祖的「鐵衛」。遶境進香隊伍有「天上聖母」神轎班、轎前吹、三十六執士、哨角隊、神童團、太子團、彌勒團、福德團、繡旗隊、頭燈、頭旗等陣頭,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徒自行組成,隨同「天上聖母」遶境進香。隊伍中造型最特別的就是進香團的急先鋒—報馬仔,他頭戴斗笠,身穿羊毛襖,左腳穿草鞋,腿上還貼著臭皮膏藥,捲起褲管赤腳走路,左手拿著長長的涼傘、掛著豬腳和韭菜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沿途敲鑼通知居民準備香案迎接媽祖,負責察看前方路境是否安全,隨時回報路況。報馬仔的滑稽裝扮在熱鬧的遶境隊伍中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省莆田縣湄洲林永興,自湄洲祖廟奉請天上聖母神像來台,在大甲定居,當時很多人們虔誠信奉湄洲媽祖,紛紛前來參拜,聖蹟靈驗。地方人士見香火鼎盛,徵得林氏同意,於雍正十年興建小祠奉祀。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建為「天后宮」。乾隆五十二年(1787),地方人士發起獻地重建,並且正式定名為「鎮瀾宮」。清朝時期鎮瀾宮有湄洲進香的活動,大約每二十年就會號召信徒一起到湄洲進香。當時是從大安港搭船直接駛往湄洲,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日治期間,大安港廢港,總督府嚴禁台海兩岸往來,湄洲進香的活動也就停頓了下來。後來,因北港朝天宮供奉聖父母(媽祖的父母) ,鎮瀾宮改往北港進香。民國七十七年,鎮瀾宮董監事會決定,改往嘉義新港奉天宮,取消了最具神秘的刈火香擔,純粹遶境與進香而已,活動名稱由「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
點閱:358
下載:8

衝突間的曙光-資源代表圖
web衝突間的曙光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48年以色列在中東建國後,歷經4次中東戰爭,在美國斡旋下於1978年簽訂了「大衛營協定」,但仍未解決以色列與阿拉伯之間的紛爭。其中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間因領土、宗教等長期問題,衝突嚴重,恐怖活動層出不窮,從早期零星的個人式自殺行動,進而演變成有組織、有計畫、有訓練的大規模恐怖活動。1993及1995年以、巴間的兩次奧斯陸協定(OsloⅠAccord 、Oslo Ⅱ Accord),曾替中東的和平開啟曙光,1995年新的巴勒斯坦當局已獲得約旦河西岸其他六個城市治理權,卻因互不信任和暴力阻止了奧斯陸協定的發展。
點閱:219
下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