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194
DOC在地課程-枋山故事電子書-楓港-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枋山故事電子書-楓港
枋山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枋山鄉楓港社區發展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雖然木炭產業已慢慢的沒落,但深深覺得到木炭產業長久以來,伴隨著上一輩胼手胝足的辛酸過程,及生活上的種種,如生火、做飯、取暖、除臭、水質過濾、燒烤生意等等,皆是長輩們生活的智慧與不可磨滅的記憶。楓港地區年輕時在山上筏木燒木炭之工匠,如今幾乎都已經邁入80歲大關,很多長者亦隨著無情的歲月慢慢凋零。如不將此打造木炭窯之技術加以傳承,將面臨失傳。這是社區莫大之損失,年輕之下一代將再也看不到木炭窯。
點閱數20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228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228學習單
吳佩芬/縣立水碓國小國小4-6年級
228學習單
點閱數1969
下載數296
修改日期:2011-10-13
「眷」戀臺灣,保家衛國!-資源代表圖
web 「眷」戀臺灣,保家衛國!
楊琇媛/興雅國小國小3-4年級
1.百週年校慶串起信義眷村針線情 本校位於臺北市信義區,區內有名聞全球的臺北101及其他各具特色的商業大樓,同時也屹立著全臺北市第一個眷村-四四南村(信義公民會館)。本校興雅國小百周年校慶時,舉辦了一連串校慶慶祝活動。其中一項就是在信義區四四南村舉辦的「綠蔭霓裳 樹衣美學展」的校慶系列活動,由本校親師生編織團隊努力編織展出的樹衣作品以美化四四南眷村。此活動不僅讓學童藉由此次展出認識了四四南村的眷村文化,一針針一線線,更串起了對國軍保家衛國情操的認同與情感!2.探訪「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培養敬軍情懷 學習的場域,應不只限於教室空間,以家鄉臺北市信義區「四四南村」出發,結合探索臺北市另一個國防軍事公園「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透過探訪「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重新認識這段屬於臺灣人的歷史,讓學生緬懷國軍英勇事蹟的歷史記憶、體認軍人的堅毅剛強與偉大,建立對國軍的認識,感念軍人艱辛保鄉衛土的奉獻精神。唯有從小培養認同國軍、肯定國防的情操,才能支持國防,關心國防,進而承擔保家衛國的大任!
點閱數294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24-11-29
文化保存-凱達格蘭北投社-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凱達格蘭北投社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北投社為凱達格蘭族的重要活動場域,歷經都市開發與空間變遷,今日僅存少數文化與歷史遺跡,是臺北市少見保有原住民族部落痕跡、地名與文化脈絡清晰之地。保德宮為當地融合土地公與王爺信仰的複合廟宇,其神像、祭具與祭典儀式反映平埔族與漢人文化交流之歷程,具深遠文化意義。保德宮的源流與北投社番仔厝聚落的遷徙密切相關,是研究平埔族社會變遷的重要據點。番仔厝綠地則位於原聚落北側,為承載北投社歷史記憶的核心場域,見證臺北盆地凱達格蘭平埔族人的生活足跡與歷史演進,具高度文化與歷史價值。
點閱數7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親戚稱謂-資源代表圖
web 親戚稱謂
王聖宏/縣立壽山國小國小4年級
利用ppt巨集使圖文可以在播放中拖曳,模仿電子白板虛擬教具進行『稱謂分類練習』
點閱數1096
下載數72
修改日期:2010-12-29
高雄_橋頭糖廠一景3-資源代表圖
web 高雄_橋頭糖廠一景3
張峰銘/桃園縣立桃園國小國小1-6年級
高雄_橋頭糖廠一景3
點閱數26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12-26
中央銀行發行之安ㄧ版新台幣-資源代表圖
web 中央銀行發行之安ㄧ版新台幣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98年(民國八十七年),雖然台灣銀行的貨幣發行權已經由中央銀行收回,但是由於業務交換及新版貨幣的圖案未能及時完成定案,所以由中央銀行定名「安一版」的新版新台幣,至八十八、八十九年始定版,並於八十九年七月三日起陸續正式發行。此安一版新台幣的主要圖案除了名人肖像外,大量採用與台灣特殊風土民情有關的事物,而且不同面值的圖案亦不同,呈現多元活潑的樣貌。各版主要顏色及圖案如下:壹佰圓(紅色)─正面國父像,背面中山樓;貳佰圓(綠色)─正面蔣公像,背面總統府;伍佰圓(咖啡色)─正面體育(少棒運動),背面大霸尖山、梅花鹿;壹仟圓(藍色)─正面教育(小學生上課),背面玉山、帝雉;貳仟圓(紫色)─正面碟型天線、中華衛星一號,背面櫻花鉤吻鮭、南湖大山、松。為了因應日益進步的印刷技術,防止偽鈔流入貨幣市場,阻礙正常交易的進行,配合新版新台幣的印製,特別設計了多道的防偽辨識。並且透過多種宣傳管道加強民眾對新版新台幣的認識,以及辨識的技巧。您也可以進入中央銀行的官方網站,透過以下網址http://www.cbc.gov.tw/issue/money/tb3.htm的介紹,了解中央銀行發行之貨幣及偵偽鈔辨識。目前在台灣正式流通的貨幣,有伍角、壹圓、伍圓、拾圓及伍拾圓等面值。
點閱數638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5
魏晉時期的游牧民族-資源代表圖
web 魏晉時期的游牧民族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晉從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爆發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中國境內的若干胡族乘機脫離晉室的羈絆。永興元年(304),匈奴酋長劉淵首先自稱「漢王」,接著其他胡族首領也紛紛稱王。晉懷帝即位,宗室諸王的鬥爭雖然結束,但胡族的侵陵卻接踵而來。終於在十年之後,晉室的中央政府被趕到中國南方。晉惠帝末年以來的胡族動亂,史家稱為「五胡亂華」。所謂「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羯、氐、羌,也就是當時胡族的主要族群,大多是從東漢至三國期間陸續遷入中國的。他們原都降順中國,中國政府為便於保護管理而將其安置在邊境,後因中國衰亂,他們逐漸向內地擴張。匈奴自呼韓邪單于在西漢宣帝降漢後開始與漢人雜居,東漢初又置南單于部於西河郡。獻帝時,曹操平定河北,分其眾為五部。晉武帝時,塞外匈奴陸續降附,遷居內地,於是整個?州(約今山西省)幾乎都是匈奴族寄居之所。羯隨同匈奴遷入中國,散居於上黨郡的羯室(山西遼縣),稱為「羯胡」,從事農業生活。鮮卑在五胡中勢力最大,這是因為匈奴南移後,他們據有匈奴故地的結果。東漢桓帝時,鮮卑酋長檀石槐曾為中國大患。三國時,鮮卑部落漸成分立,互不統屬,其重要的有慕容、拓跋、段、宇文、禿髮諸氏,其中以慕容、拓拔兩氏最強。這些鮮卑部落遍佈於北邊,從遼東到河西,到處都有他們蹤跡。當時鮮卑人中,已頗有務農的。氐族在漢時屬於西南夷(今四川、甘肅一帶)。東漢末,曹操遷徙氐人抵禦劉備,遂漸入內地。晉時,氐人的主要根據地便在武都(今甘肅),他們除了游牧生活之外,也有部分是務農的。羌為東漢的主要邊患,尤以中葉以後最烈。但在靈帝時被漢朝重創,以致勢力大衰,成為五胡中最弱的。氐和羌的人數遠遜於匈奴、鮮卑,但他們所沾染的漢化則較深。
點閱數35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9
鹿場國小電子書1-鹿場村-資源代表圖
web 鹿場國小電子書1-鹿場村
陳容正/縣立鹿場國小國小3-6年級
介紹四湖鄉鹿場村的緣由
點閱數45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1-09-30
與日本人的貿易-資源代表圖
web 與日本人的貿易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4年級~國中7年級
西班牙人也參與海域間的轉口貿易,例如向雞籠或馬尼拉的商人訂貨,然後轉賣到日本,荷蘭文獻上便曾經記載:1634年11月,有五艘馬尼拉來的中國帆船抵達日本平戶港,也有兩艘船從雞籠來,這些船載運木材、少量的絲、白糖及其他貨物,這些貨物是一位住在長崎的西班牙人訂購的。日本人也經營日本與雞籠之間的貿易,如1631年4月,日本平戶港的荷蘭商船報告說,一位日本人武左衛門派遣一艘船到臺灣的大員港,但據長崎當地人的說法,該船與自長崎出航的另一艘船其實是派往臺灣島西班牙人的要塞,文中也說到日本人到雞籠、淡水收購鹿皮,另有日本人來淡水開墾農地等,可見日本人在雞籠的貿易活動亦頗為常見。
點閱數311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