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魏晉時期的游牧民族
西晉從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爆發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中國境內的若干胡族乘機脫離晉室的羈絆。永興元年(304),匈奴酋長劉淵首先自稱「漢王」,接著其他胡族首領也紛紛稱王。晉懷帝即位,宗室諸王的鬥爭雖然結束,但胡族的侵陵卻接踵而來。終於在十年之後,晉室的中央政府被趕到中國南方。晉惠帝末年以來的胡族動亂,史家稱為「五胡亂華」。所謂「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羯、氐、羌,也就是當時胡族的主要族群,大多是從東漢至三國期間陸續遷入中國的。他們原都降順中國,中國政府為便於保護管理而將其安置在邊境,後因中國衰亂,他們逐漸向內地擴張。匈奴自呼韓邪單于在西漢宣帝降漢後開始與漢人雜居,東漢初又置南單于部於西河郡。獻帝時,曹操平定河北,分其眾為五部。晉武帝時,塞外匈奴陸續降附,遷居內地,於是整個?州(約今山西省)幾乎都是匈奴族寄居之所。羯隨同匈奴遷入中國,散居於上黨郡的羯室(山西遼縣),稱為「羯胡」,從事農業生活。鮮卑在五胡中勢力最大,這是因為匈奴南移後,他們據有匈奴故地的結果。東漢桓帝時,鮮卑酋長檀石槐曾為中國大患。三國時,鮮卑部落漸成分立,互不統屬,其重要的有慕容、拓跋、段、宇文、禿髮諸氏,其中以慕容、拓拔兩氏最強。這些鮮卑部落遍佈於北邊,從遼東到河西,到處都有他們蹤跡。當時鮮卑人中,已頗有務農的。氐族在漢時屬於西南夷(今四川、甘肅一帶)。東漢末,曹操遷徙氐人抵禦劉備,遂漸入內地。晉時,氐人的主要根據地便在武都(今甘肅),他們除了游牧生活之外,也有部分是務農的。羌為東漢的主要邊患,尤以中葉以後最烈。但在靈帝時被漢朝重創,以致勢力大衰,成為五胡中最弱的。氐和羌的人數遠遜於匈奴、鮮卑,但他們所沾染的漢化則較深。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Cb-Ⅱ-1 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歷Ea-Ⅳ-2 基礎建設與產業政策。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歷Ea-Ⅳ-2 基礎建設與產業政策。
學習表現
3b-Ⅱ-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料,並判讀其正確性。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歷1a-Ⅳ-2 理解所習得歷史事件的發展歷程與重要歷史變遷。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歷1a-Ⅳ-2 理解所習得歷史事件的發展歷程與重要歷史變遷。
議題
閱讀素養教育
核心素養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11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676.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