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937 筆
web地理-野柳地質公園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新北市萬里區,為大屯山餘脈延伸入海的岬角地形,經長期風化、海蝕及地殼運動所塑造,展現多樣特殊地質景觀,如蕈狀岩、燭狀岩、壺穴與海蝕平台等。最具代表性的女王頭岩石,因其優雅造型而於1962年攝影展中命名,自此成為國際知名的地標與臺灣地景象徵。野柳依地形與景觀特徵劃分為三大區域,兼具觀光、教育與保育功能。地景不僅見證地質變遷,也顯示自然資源如何形塑地方經濟與文化發展。野柳原為傳統漁村,隨地質景觀聲名遠播而轉型為北海岸的重要觀光據點,體現自然地理條件對人文發展的深刻影響。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國小3-4年級
點閱:1
下載:0
web文化保存-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前身為1930年由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設立的台北放送局,原為推展台灣廣播事業而建。戰後改為台灣廣播公司,二二八事件期間,廣播成為政府與民眾溝通的重要管道。1949年後,改為中國廣播公司;1972年移交台北市政府,作為公園路燈管理處辦公廳舍。基於其歷史意義,1996年選定為紀念館館址,1997年2月28日正式開館。紀念館致力於公布史料、安慰受難者家屬,期望藉由歷史記憶促進社會和解、族群共榮,推動台灣社會邁向健康與進步。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點閱:1
下載:0
web歷史-macacukes石門古戰場
石門古戰場位於屏東縣牡丹鄉與車城鄉交界處,為1874年牡丹社事件中石門之役的戰場。當年日本以琉球漂民事件為由出兵臺灣,與排灣族牡丹社、高士佛社發生激戰。其中最激烈的戰事即發生於石門峽谷,原住民據險抵抗,牡丹社頭目Aruqu父子等奮戰而亡,戰況慘烈。此役不僅是牡丹社事件的關鍵戰役,也展現原住民族捍衛家園的堅定決心。該地保存多處歷史遺跡,如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忠魂碑及琉球藩民墓等,具高度歷史價值。2023年9月15日,石門古戰場被登錄為屏東縣史蹟,是見證臺灣原住民族抵禦外侮、書寫近代史的重要場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點閱:4
下載:0
web文化保存-凱達格蘭北投社
北投社為凱達格蘭族的重要活動場域,歷經都市開發與空間變遷,今日僅存少數文化與歷史遺跡,是臺北市少見保有原住民族部落痕跡、地名與文化脈絡清晰之地。保德宮為當地融合土地公與王爺信仰的複合廟宇,其神像、祭具與祭典儀式反映平埔族與漢人文化交流之歷程,具深遠文化意義。保德宮的源流與北投社番仔厝聚落的遷徙密切相關,是研究平埔族社會變遷的重要據點。番仔厝綠地則位於原聚落北側,為承載北投社歷史記憶的核心場域,見證臺北盆地凱達格蘭平埔族人的生活足跡與歷史演進,具高度文化與歷史價值。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點閱:5
下載:0
web文化保存-水湳洞十三層遺址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水湳洞的台金舊礦廠,又稱十三層遺址,為日治時期興建的金、銀、銅選煉廠,是當時臺灣北部礦業重鎮金瓜石、九份一帶的重要工業設施。戰後由台灣金屬礦業公司接手營運,在1987年停產後,留下大片廢墟建築與長達兩公里的廢煙道,構成具有歷史與文化意義的工業遺跡。此地不僅呈現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變遷的軌跡,也反映地景與聚落生活型態的演變。2019年起,透過點亮十三層計畫,遺址被金色燈光點亮,轉化為具有觀光與教育價值的文化地景。從礦業基地轉型為文化資產,十三層遺址突顯了地方歷史記憶的保存與再利用,成為探索產業發展與區域轉型的重要教材。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國小3-6年級
點閱:3
下載:0
web歷史-將軍一號(Jiangjyun No. 1)
將軍一號沉船位於澎湖將軍鄉大塭礁海床,是臺澎地區首艘由政府主導專業水下考古發掘的沉船。該遺址於民國84年在澎湖居民黃加進協助下被國立歷史博物館發現,推測為清代中期自閩南往返澎湖時觸礁沉沒的平底木船,採福州杉木建造。沉船載運建材與陶瓷物資,發掘文物包括青花瓷碗、陶缽、瓦片、清乾隆錢幣等,呈現當時生活面貌並佐證閩臺間的海上貿易活動。由於木質結構已嚴重劣化,遺址現保留原地,進行長期監測與再研究。此案開創臺灣水下文化資產保存與研究的先例,具高度歷史、文化與學術價值。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點閱:1
下載:0
web歷史-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馬祖在1949年後便深陷戰爭陰影的島嶼,處處可見為了戰鬥、防禦、運補及政治作戰等目的而興建的各式軍事構工。自1956年起,馬祖全區進入戰地政務時期,更為這片土地烙印上濃厚的軍事色彩。一直至1992年11月7日,政府正式宣告金門與馬祖終止戰地政務,長達三十六年的軍事管制終於畫下句點。從此以後,除了從軍事管制到地方自治的轉型;隨著軍隊的逐漸撤離,在地產業不再依賴軍人消費,轉而以發展觀光產業為重心,並開放馬祖小三通,為觀光產業引入更多的觀光人潮。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點閱:4
下載:0
web歷史-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
三層圳的上游,由白石陂、龍過脈陂、慈湖以及牛角湳陂等陂塘串聯而成,共同供應下游水源的灌溉,使得灌溉區域的稻田得以擴展。其中,白石陂與龍過脈陂更展現了獨特的塘涵水利技術,精準地調控著水量,映照著人類順應自然、與土地和諧共生的珍貴畫面。而新福圳其開鑿是由工程師們巧妙地利用天然地形,將遠在十多公里之外的水源,透過越域引水的概念,成功地將水流導引至新福圳1號池及1-1號池蓄存使用。新福圳正是這種因地制宜、永續利用水資源的經典範例。以歷史角度來看,清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三層地區便已開鑿了牛角湳陂,其後龍過脈陂與慈湖相繼落成。到了日治時期的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白石陂也經歷了重修。而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興建新福圳1號池及1-1號池。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點閱:4
下載:0
web歷史-南庄事件史蹟
南庄事件發生於1902年,是賽夏族與泰雅族歷史中的重大事件,亦深刻影響南庄地區的族群發展與社會變遷。事件當日,在日本殖民政府舉行的歸順式上,泰雅族薛大佬遭設計槍殺、賽夏族日阿拐受傷逃逸,造成數十人犧牲。史蹟如南江水岸公園與南庄國小周邊地區,皆為事件現場與紀念空間。該事件留存大量日本文獻,經學者詮釋及地方耆老口述,事件脈絡清晰,具有極高歷史真實性與記憶價值。今日,族人與在地居民於萬善諸君之義塚舉辦慰靈活動,展現族群和解精神,使此地成為和平與反思的重要象徵。事件亦為賽夏族歷史的轉折點,其影響延續至語言、文化與社會制度等層面。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點閱:3
下載:0
web歷史-卑南考古遺址
卑南遺址位於臺東市郊,是臺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史前聚落遺址,距今約2,000至3,000年。遺址於1980年南迴鐵路工程中意外重見天日,引發搶救式考古,出土大量石板棺、玉器與建築遺構,為當時臺灣考古史上最盛大的發掘行動。卑南先民聚落坐落於依山傍水之地,村落規劃完整,住屋多為長方形,地面鋪石,後方設有儲藏糧食的砌石圈,此外當時的居民還建立了半地穴式的空間保存生鮮糧食,墓葬則常設於家屋之下,並且可以根據陪葬品發現當時有明顯的社會分級。發掘出的玉器數量與工藝水準極高,部分已被列為國寶,顯示其高度發展的工藝與社會分層。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點閱:3
下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