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500
日常用語-資源代表圖
web 日常用語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古代的譯經者為了更有效地傳播佛法,總是運用社會大眾的口語來進行佛經的翻譯。佛經雖然是外來文化,但是長久以來已經融入中國文化當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三生有幸」、「兩世為人」的輪迴思想;「大千世界」、「恆河沙數」宇宙觀;「頑石點頭」、「立地成佛」的勸善思想;「種瓜得瓜」、「自作自受」的因果思想,這些都是深入民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點閱數36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6
九十五條論綱-資源代表圖
web 九十五條論綱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馬丁路德出生在德國中部撒克遜(Saxony)的一個天主教農村家庭,家中生活清苦,父母勤奮而節儉,對路德的管教嚴格。在父親漢斯的栽培下,路德刻苦自勵進入艾福特(Erfurt)大學,原本專攻文學,後來修讀法律,期望能成為律師。西元1505年,路德與朋友在前往艾福特城的途中,突遇暴雨,一個雷擊從天空劈下,竟擊死了身旁的好友,路邊的樹木也著了火。路德在驚恐萬分之餘,便向上天禱告︰「神啊,若能得到您的恩助,我將獻身於您啊!」路德平安得救後,不顧父母反對,放棄法律,轉而攻讀神學,並且毅然進入修道院,立志遵守安貧、守貞與服從的戒律,終生為上帝服務。路德原本希望能藉著修道院的苦行生活,以求得心靈上的解脫,但路德仍不時感到困惑,從未有被上帝赦免的感覺,反而覺得自己背負著沈重的原罪。在此期間,路德大量研讀聖經、神學著作等,並且接觸了不少十四、十五世紀的神秘論著。這些被當時教會視為「異端」(Heresy)的神秘主義者,幾乎都主張不必理會大部分教義,不必注重儀式,宣稱不需教士或聖事的助力,即能接近上帝等。當時教會則堅持必須要有權威性的領導,以避免陷於個人的幻想與理論的混亂中。例如︰十四世紀英國的韋克力夫(John Wycliffe,1320-1348)教派便反對教士的獨身生活、崇拜偶像、朝聖的遠行,反對為死者祈禱、教會的財富及捐獻,反對崇拜聖物、告解的必要等;並且主張人人都應經常閱讀聖經,並且應遵守其中規定。另外,在波希米亞的約翰胡斯(John Huss,1373-1415)受到韋克力夫的啟示與影響,亦反對幻想式的崇拜、耳聽式的告戒和繁文縟節的宗教儀式,攻擊教士的聖職買賣罪,並指責神職人員對洗禮、分娩、奠祭、婚姻或喪葬等事收取費用,這些主張導致胡斯被處以火刑。但他的理論影響了整個日耳曼,其中也包括馬丁路德,路德因而對現有的神學理論與解釋產生了質疑與困惑。某日,他被羅馬書一章十七節的一句話所震驚:「義人必因信得生。」只要信仰上帝,便能與上帝和好,這句話成為他宗教改革理論的根基。1508年,路德被聘為威丁堡(Wittenberg)大學的教師,不久又取得了神學碩士學位。1512-1517年之間,他對宗教的觀念已漸漸與羅馬教會悖離,而真正點燃路德怒火的是贖罪券的販售。一位名叫泰澤爾(Tetzel)的修士,為了重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擴大發行贖罪券。當時的教宗李奧十世生性闊綽,負債如山,為了開闢財源,也同意泰澤爾的點子,並且發布教令,在歐洲各國出售「贖罪券」,許多愚夫愚婦爭相購買,以為能得到拯救。正當教會前往日耳曼的威丁堡販售贖罪券時,管轄此地的日耳曼撒克森的腓特烈(Frederick the Wise)侯認為贖罪券的販售是一種非法斂財的行為,不但禁止教會進入其境內販售贖罪券,也禁止其境內的人民購買。當時在威丁堡大學任教的馬丁路德得知這個消息,也十分憤怒,以拉丁文發表了反對贖罪券發售及贖罪券無用的「九十五條論綱」,並在1517年貼於威丁堡教堂門上,揭開宗教改革的序幕。九十五條論綱被大量印刷,而且被譯成德文,廣泛流傳。路德大膽向教宗及教會的權威挑戰。
點閱數35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衝突間的曙光-資源代表圖
web 衝突間的曙光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48年以色列在中東建國後,歷經4次中東戰爭,在美國斡旋下於1978年簽訂了「大衛營協定」,但仍未解決以色列與阿拉伯之間的紛爭。其中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間因領土、宗教等長期問題,衝突嚴重,恐怖活動層出不窮,從早期零星的個人式自殺行動,進而演變成有組織、有計畫、有訓練的大規模恐怖活動。1993及1995年以、巴間的兩次奧斯陸協定(OsloⅠAccord 、Oslo Ⅱ Accord),曾替中東的和平開啟曙光,1995年新的巴勒斯坦當局已獲得約旦河西岸其他六個城市治理權,卻因互不信任和暴力阻止了奧斯陸協定的發展。
點閱數23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清末開港後-振興期-資源代表圖
web 清末開港後-振興期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清初禁教的政策至十九世紀,因西方列強的進逼而解禁。1858年英法聯軍,清朝戰敗,允許傳教士進入中國內地傳教,並且開放台灣府城(安平)、淡水,打狗(今高雄)、雞籠為通商口岸。1860年又允許傳教士在中國各地租買田地及建造教堂。自此天主教傳教士可自由來臺,並可居住在口岸,進行傳教工作。1859年道明會派遣郭德剛(Fernando Sainz)神父等來臺傳教。起初,他們不時受周遭居民及官府的騷擾與阻礙,但傳教工作仍繼續進行。此時期的傳教先從南部開始,繼而擴展到中部及北部地區。1859年12月郭神父在高雄前金建立起第一個傳教據點。1861年屏東萬金(今萬巒鄉)建立傳教據點。1875年彰化羅厝(今埔心鄉)建立中部第一個教會。1887年和尚洲(今蘆洲)開教,為北部第一個教會。據1889年的教務統計,當時全台共有萬金(屏東)、前金(高雄)、山腳(高雄鼓山)、台南、沙崙仔(嘉義)、羅厝(彰化),及和尚洲等七個天主堂,信徒約一萬人以上。天主教開教模式是先派一位傳教員了解當地民情,如果當地居民友善,就先行租屋,當作道理廳,由傳教員定期講道,經過半年或一年後,再由傳教士神父施洗。當教友漸多時,傳教士即設法建教堂,再以教堂為根據地,向四處傳教。此外,天主教教會也配合台灣民間信仰的習俗,吸引信徒,在重要的教會節慶時,將聖母像抬出遊行,並燃放鞭炮,頗有遶境的味道。
點閱數246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
西醫院-資源代表圖
web 西醫院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醫療傳道」是宣教活動中的重要部分。福音的傳入,多半是藉著醫療行為而進行的。雖然一般中國人對傳教士所開的西醫院仍存有相當多的誤解,如認為西洋醫師對屍體解剖、用酒精保存畸形人體發育的標本、或是幫人開刀等,是不軌的行為。但不少貧窮人家只能求助於傳教士醫師。因此,教會仍利用在華的醫療事業來進行傳教活動。起初教會在中國的醫療事業,規模都很小,數量也不多,通常是附設在教堂裡的。1900以後,傳教士對醫療事業更加注重,對原有的醫院擴大規模,並在各地新設醫院及診所。教會醫療事業的經費來源,有一半來自醫院的收入,另一半是靠捐款。早期開設的教會醫院,一般是不收費,目的是要博得好感,大部分全靠捐款維持,例如伯駕醫生(Peter Parker) 在1835年創辦的「博濟醫院」,是中國境內第一個現代化的醫院。伯駕傳教的方法,是在病人手術之前把基督教的小冊子送給病患,向他傳教,手術完之後,又繼續傳教。但後來教會醫院都有收費,只對少數貧病者施醫給藥,條件是必須信仰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的醫療事業雖然是以傳教為目標,但也把西方的醫術、西藥、醫院制度及醫學教育傳入中國,對中國的醫療事業有相當大的幫助。
點閱數20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明末耶穌會的東來-資源代表圖
web 明末耶穌會的東來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耶穌會 ( Society of Jesus )是1504年聖依納爵?羅耀拉( St. Ignatius of Loyola )創立的天主教修會。為了重振天主教教會,耶穌會士不再只住在修院隱修,而是要深入社會,與各階層人民接觸。耶穌會積極響應教皇號召,向海外傳教。當沙勿略(Xavier)想在日本傳教時,發現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甚深,因此開始著手入華傳教的計畫,但中國當時禁止外人入華傳教。直至1554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作為根據地後,澳門成為遠東的傳教中心。不過中國政府只允許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可自由信仰他們的宗教,仍嚴禁傳教士入內地傳教。真正第一位進入中國傳教的是巴來多(Barreto),但也只是在廣州向葡萄牙的水手及士兵傳教。此外,西班牙也一直向中國政府提出傳教的要求,但被婉言拒絕。在中國傳教困難的原因,除了政府的政策外,也和傳教士不會說華語、不懂中國文化有關。故傳教士范禮安(Valignani)便提出學華語的建議,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利瑪竇(Matteo Ricci)等人,便開始在澳門學習華語。 當羅明堅進入中國,其舉止符合中國禮儀,又說一口流利的華語,獲得中國官員的好感,成為明朝第一個獲准在中國內地居留的傳教士。
點閱數27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現代化的主要難題-民主化-資源代表圖
web 現代化的主要難題-民主化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從摩洛哥起、穿過北非與中東與阿拉伯半島,東到伊朗邊境,大約有二十個國家。這個區域中大多數人民使用同一種語言、信奉同一種宗教,但他們之間幾乎沒有統一性,政治體制也大不相同。但外界看來,阿拉伯世界就宛如一個整體無異,然而在他們之間,行為、組織、價值觀皆有顯著差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阿拉伯人抱怨,表面上雖獲得自由,但他們社會仍受西方帝國主義束縛。部份伊斯蘭統治者仰賴西方支持,自願放棄自然資源或軍事基地的權利,來回報西方,而受西方扶持建立的以色列對阿拉伯人的重創,更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對西方於是產生了矛盾複雜的愛惡情感。西方意識型態的根基,是將世界視為世俗的和民主的,並以資本主義作為運作邏輯。但伊斯蘭意識形態則是以宗教信仰作為核心,穆斯林以伊斯蘭教作為生活總體的表現。當兩股意識型態交會時,有折衝,有妥協,也將有所堅持。「世俗主義」(secularism)與「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化的兩個重要社會基石。西方通常認為伊斯蘭世界接受民主政治與現代化之後,應該就會像政教分離的西方國家一樣,生活中也會呈現宗教和世俗的差異。然而就穆斯林而言,宗教制度與權力體系與現實的政治結構是完全融合在一起,這兩者之間沒有任何可模糊的地帶,如果只是奉行片段的伊斯蘭教義就就已不是穆斯林。就西方來看,一些推動世俗化的中東國家,並未完全開放社會,而對於伊斯蘭基本教義派而言,這些世俗化的半調子國家卻又是伊斯蘭的叛徒,在推動世俗化的過程中,引發不少紛亂。世俗化是推動公民社會的第一步,然而穆斯林認為國家和社會不過是宗教的體現而已,因此有著法人組織的社會,在穆斯林眼中就成為了非宗教社會,非宗教社會的本質對穆斯林來說是無疑就是異端邪說。當一些穆斯林領袖宣稱伊斯蘭領袖不相信西方的民主學說時,嚴然已觸及了西方最珍貴的價值-民主,彷彿對世界傳達一種聲音:伊斯蘭教是只講求獨裁軍事領袖的宗教,徒增對於伊斯蘭負面的宣傳。二十世紀是民主主義擴張的世紀,當全球已經進入所謂的民主第三波時,中東伊斯蘭世界仍停留在傳統獨裁與新式專制兩種政治制度的光譜中徘徊。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雖未臻完美,但此時代似乎沒有比民主更好的政治體制。只是當穆斯林國家在接受民主理念或某種自身能控制的民主時,傳統舊結構卻不斷干涉新體制的形成,使得真正的民主政治無法運作,因次有的地方表面上可能是實行民主政治,但其實只是另一種形式的部落主義或封建主義。就現狀而言,穆斯林仍無法發現轉換到民主體制而不傷害到既有傳統結構的制度,因為太多的民主,似乎意味著直接跌入無政府狀態,所以伊斯蘭國家對於民主政治上的實踐仍是諸多保留的。
點閱數43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什麼都管的土地公-資源代表圖
web 什麼都管的土地公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早期農業社會,土地的收成是人們最大的經濟來源,土地公保佑農作物豐收,農民順利賺錢而致富,隨著環境的變遷,土地公從掌管土地之神兼職轉化成「財神」,民眾除了祭拜土地公祈求發財,有些土地公廟也可以讓人們向土地公「借金生財」,土地公廟從祭祀的場所,轉換成類似銀行的性質,信徒跟土地公借錢做生意,討個好彩頭,一年後再來還錢。人們相信土地公的錢,能帶來好運,保祐大家賺大錢。這種特殊的「借金生財」習俗把土地公的慈悲、有求必應發展的淋漓盡致!土地公是掌管土地的神明,土地與人民生計的關係最為密切,凡事都會為請求土地公幫忙。土地公的神格並不高,類似於村里長兼管區警察,幾乎每一村里皆有專屬的土地公廟,甚至有些市街,也有設立土地公廟,所以有「庄頭庄尾土地公」的諺語。土地公是地方守護神,人們都希望土地公能發揮神力,庇護地方平靜,保佑人們平安順利,闔家順利平安。人死後的墳墓建造與維護,均有賴土地公的首肯,因此墳墓旁均會設立土地公神位祭拜。早期只有以石碑刻上「后土」為土地神,現在比較講究者則會雕刻土地公神像的造型。在掃墓時,也會先祭拜土地公,再祭拜亡者,表示對土地公的尊重與感謝。
點閱數736
下載數13
修改日期:2010-05-26
清末開港後的社會事業-資源代表圖
web 清末開港後的社會事業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十九世紀,天主教再度來台傳教。當時的社會事業只有孤兒院一項。是由郭德剛神父於1866年派傳教員嚴振(另有一說其名為嚴超)到台南辦理孤兒院,收容孤兒,並花錢雇用乳母哺育年幼嬰兒。一年後有六十多個孤兒入院。而後遭遇動亂,南移高雄。1875年彰化羅厝也成立孤兒院。
點閱數438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5-26
神啟與傳教經過-資源代表圖
web 神啟與傳教經過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穆罕默德長年奔波於經商途中,受當時流行於阿拉伯半島上的猶太教、基督教和哈尼夫思想的影響,一神思想在他心中慢慢萌芽。穆罕默德在婚後,常常到麥加北方希拉(Hira)山上一個小洞哩,數日不進食,沉思冥想。據傳在他四十一歲這一年(西元六一○),九月(拉瑪丹月)十七日這一天,如同往日,他正在山洞中修行時,突然受到天使長加百列(Gabriel)的「啟示」,這個聲音對他說:「吟誦!」,一連催促了三次,接著又說:「你奉造物主之名念!他以血塊造人,你念吧!慈憫的主以筆教人,教人以其所不知道的。」當穆罕默德受到神啟返家後,把這一切告訴他的妻子赫蒂徹和她堂兄韋爾格,他們都相信他受到阿拉召喚,並支持鼓勵他宣教。赫蒂徹成為穆罕默德接受天啟後的第一位皈依者。最初穆罕默德只到他的親朋好友家中秘密傳教。直至三年之後才公開傳教,宣揚末日審判、死後復活、禁止偶像崇拜,並提出行善濟貧者入天堂,作惡者進火獄等教義。隨著信徒越來越多,穆罕默德宣揚的教義,已經衝擊到麥加古來氏貴族及偶像崇拜者的經濟利益,為此穆罕默德還曾在街上受到公然嘲諷及威脅。西元622年,穆罕默德和信徒,趁著無月的夜晚逃出麥加,歷經十天,安然抵位於麥加北方300多公里的綠洲雅斯里布(Yathrib),此稱為「希吉拉」(Hegira),有「遷徙」、「出走」之意,西元622年也為伊斯蘭教紀元元年。綠洲雅斯里布後來成為世界聞名的麥地那,意為先知之城。麥地那當地受猶太人影響,早有一神教的思想基礎,而在歷史上他們對麥加具有敵對的態度,這些因素促成了他們接受穆罕默德的新宗教。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確立宗教首領的地位,也成為政治首領。他開始建立武裝組織,確立各種制度和律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組織-穆斯林公社,打破固有傳統氏族血緣關係、部族關係和宗主關係的約束,組成了以宗教信仰為核心的聯盟組織。遷往麥地那後,穆斯林不斷與麥加的貴族和麥地那的猶太教爭戰,這一連串的「聖戰」確立了伊斯蘭教和一神阿拉信仰。西元630年穆罕默德率領萬人部隊佔領麥加,麥加貴族皈依了伊斯蘭教,並承認了穆罕默德的權威。穆罕默德走到麥加的克爾白神殿,觸摸黑石,並按規定繞行七周,命人摧毀偶像,此處也成為伊斯蘭教世界的中心。穆罕默德返回麥地那後,身體日漸虛弱,於西元632年辭世。
點閱數47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