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508
臺灣文化的結構-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文化的結構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77年,政府推動十二項建設,其中包含文化建設,計劃輔導地方文化中心轉型。訓練專業人員,評鑑地方文化中心,發展地方文化特色。依據地方產業、人文、歷史、傳統等特性,找尋各縣市獨特的文化重點,藉此吸引民眾前來觀光,繁榮地方經濟。中央推動的重大建設有遷建中央圖書館,改成國家圖書館。籌建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等文化設施。隨著政治上逐漸解禁,部份戒嚴時期之下難以發表的鄉土文學創作,得以出土,與世人見面。解嚴以後的鄉土文學創作,關懷及對象隨著增廣,主題不僅限於下層百姓的貧苦與生活。更展示臺灣人的生命力及生活環境,舉凡:社會、語言、風俗、文化、歷史等都是鄉土文學寫作的動力及來源。鄉土文化,以及古蹟資產受到人為的破壞日甚。有鑑於此,政府倡導臺灣文物資產的保存與維護。如:古蹟鑑定及修復,舉辦資產維護研討會,出版文化資產叢書,宣導愛惜資產,設置傳統藝術中心,民俗技藝園區,山地文化園區,更重視舊有技藝的傳承等。搶救臺灣碩果僅存的建築,傳習特有的文化,並且傳之後世。隨著教育改革的開展,國民教育的教材朝多元化邁進,教學內容有顯著增加及翻新。內容強調臺灣人為本位,建構臺灣的主體性。透過鄉土教材的編撰及閱讀,教導臺灣學生認識臺灣,學習各族的母語,明瞭臺灣的歷史,觀察臺灣的地理。由鄉土教材中進而發揮愛鄉、愛人等精神。
點閱數609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5-28
本地歌仔的形式-資源代表圖
web 本地歌仔的形式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日治時期以前,臺灣的傳統戲曲多是隨著移民而來,或是應民間廟宇、社團邀請,來到臺灣演出,進而在臺灣民間流行。由於當時移民大多是來自泉州(包括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漳州(包括龍溪、平和、詔安、南靖、雲霄、東山、海澄、漳浦、長泰),而潮惠及其他地區較少,所以清代臺灣流行的戲劇,便是以泉州、漳州、潮州地區的戲劇為多。泉州、漳州、潮州這些地區流行的戲劇有泉州梨園戲、潮州戲、亂彈戲、九甲戲、四平戲、白字戲、傀儡戲、布袋戲、皮影戲,以及民間歌舞小戲如竹馬、車鼓,所以傳入台灣後,造成一股流行,成為當時台灣民眾的休閒娛樂,而這些戲劇也是信仰上的重要儀式。上述戲劇當時雖然頗為盛行,但是當臺灣土生土長的戲劇-歌仔戲進入舞台後,便逐漸與上述戲劇形成分庭抗禮之姿。日治時期,宜蘭地區有一群愛好演唱歌仔調的子弟,主要以男性為主,他們白天從事其他工作,空閒時間聚在一起唱戲。若是遇有村子寺廟舉行酬神慶典儀式,子弟們便義不容辭為此共襄盛舉,當時是站在板凳搭成的舞台即可演戲。只是劇目不多,常見為『山伯英台』、『陳三五娘』、『什細記』、『呂蒙正』這四大齣戲。戲齣中主要角色已有小生、小旦、丑角三種基本角色。當時的表演內容是以唱腔及肢體動作呈現,唱詞是四句為一個段落,形成『四句聯』,例如『五娘底刺繡在大仔廳,聽起外口叫磨鏡,我叫益春出去看,若是師父請來磨』,唸起來順口且有韻味。除歌謠、念白外,還會加上土俗小戲的身段,讓演出增添釵h趣味。在裝扮上,只有旦角必須綁頭巾、插珠花,其餘角色都是穿著日常衣服。常使用的曲調以『七字調』、『大調』、『雜唸』為主,其他還有『背思調』、『送歌調』、『留傘調』、『撐渡調』、『狀元調』,曲調並不多,以『七字調』使用最普遍。後場使用的樂器也十分簡單,主要有殼仔絃、大廣絃、月琴、笛子等。由於這些子弟們大多不認識字,所以並沒有劇本,戲先生由子弟班中擅長表演的演員擔任,負責教授子弟們唱腔及身段,以及排演戲劇。
點閱數206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5-28
廣播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廣播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臺灣的臺語廣播開始於西元一九四二年,而歌仔戲走入廣播界則是在西元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五年間。由於當時收音機普遍,且臺語片、古裝電影興起,歌仔戲逐漸推出內臺戲院,所以進入歌仔戲轉而進入廣播電台錄製歌仔戲節目。當時播出歌仔戲的電臺有民本、中廣、警察、中華、正聲等,而民生電台的「金龍歌劇團」、民本電台的「九龍歌劇團」、正聲電台的「天馬歌劇團」受到觀眾喜愛,尤其是正聲「天馬歌劇團」,將廣播歌仔戲推向高峰,名小生楊麗花便是出自此電台。廣播歌仔戲所唱的劇目與內外臺差不多,有《陳三五娘》、《呂蒙正》、《望鄉之夜》等戲,演員都沒有劇本可唸,由戲先生說完劇情內容後,演員自行發揮。廣播歌仔戲靠的是演員優美的嗓音,因此可磨練演員的唱腔。廣播歌仔戲的氣勢長紅,原有歌仔戲曲調已經不敷使用,所以增加許多新的曲調,新曲調有來自閩南語流行歌曲,如【人道】、【運河悲喜曲】、【五月花】等;還有來自國語流行歌曲,如【相思苦】、【茶山姑娘】等;以及來自歌仔戲樂師的創作,如【送君別】、【人蛇姻緣】等,這些歌仔戲曲調不僅使廣播歌仔戲播出內容豐富,也增添歌仔戲的新活力。 但是這波廣播歌仔戲的熱潮在電視歌仔戲出現後,便逐漸減退,慢慢走向下坡。
點閱數759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5-28
初等教育-資源代表圖
web 初等教育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對於來臺的日本人子弟,臺灣總督府考慮周全,依據日本國內的小學校令及中學校令,專為日籍的學齡兒童設置小學校、中學校等,施以與日本國內相同之教育內容,更著重於數理的學習,俾便其回國接受高等教育,照顧無微不至。在臺日人的教育品質,並未因為身在臺灣而受到影響。1898年,日人將國語傳習所改制為六年制『公學校』,鼓勵臺灣人子弟進入公學校就學。公學校學習的課目有別於日人小學校的課程,主要著重於『國語』的教學。當臺日人共學制尚未實施前,絕大多數臺灣人子弟只能上公學校。原住民教育有別於漢人教育,設置蕃人公學校及蕃童教育所。蕃人公學校主要招收學齡兒童,1914年頒佈『蕃人公學校規則』,明訂修業年限只有四年,較一般公學校更短,課程和教材也迥異於一般公學校。蕃童教育所主要教育失學及幼齡的兒童,教育原住民日語及新知,改善衛生習慣及思想文化。教育機關借旅遊來增廣原住民的見聞,進而服從日人的統治。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推動『皇民化教育』,毅然廢除公學校漢文科;1943年,實施義務教育。初等教育設施為臺灣總督府貫徹同化政策的主要機關。透過義務教育的規範,強迫兒童識字,提升就學率,灌輸皇國民精神,造就出具有日本意識的臺灣人。
點閱數32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8
古埃及的學校-資源代表圖
web 古埃及的學校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有些學者認為最早的學校的源起,是始自西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宮廷學校」。古埃及文明中,古王國(約西元前2686?2181年)和中王國(約西元前2040?1786年)是兩個主要的黃金時代,特別是其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高度發展,促成了文化教育的組織與內容。根據古埃及文獻的記載,埃及的學校大致分為幾種:古王國時期的宮廷學校,主要是教育政府的官吏與王室的子弟。中王國時期,則開始出現組織良好的學校,型態又分為宮廷學校、神廟學校、文士學校等等,分別培養不同的專業人才。到了國力強盛的新王國時期,神廟學校成為研究高深學術和培養高深專業人才的地方,如海立歐普立斯(Helioplis)大寺,它曾被譽為「最普通和淵博的知識中心」,神廟裡的祭司們研究天文、數學和物理學,也開設了幾何、測量、調查、測容量問題的預備課程。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稱海立歐普立斯大寺的祭司是埃及人中最傑出的歷史學者。該寺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經常舉辦一些學術討論,吸引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學者,據說猶太的摩西、希臘政治家梭倫、哲學家泰勒斯和柏拉圖都曾遊學此地。宮廷學校是古埃及王朝建立的教育機構。從古文獻的出土中可以發現,古埃及有紀載歷史的習慣,他們會將大規模的宗教節日和法老的慶祝活動記載下來,而法老為了表彰功績,也會在墓室和神廟中記載下自己創建的功業,這使得古埃及的王室必須雇養一批熟稔文字書寫的抄寫員,而培養素質高的官吏也是古埃及宮廷學校成立的主要目的。神廟學校是神廟的祭司身兼教師,傳授神廟人員文字書寫、語言、計算、幾何、天文等學問,同時也教導他們有關神學、醫學與數學等高深又專門的學科知識。文士學校的教育內容則是屬於比較初級性的知識,主要教授一般人民有關識字閱讀與計算等生活能力,但家境貧寒或奴隸則很難進入學校學習。學生通常在十歲左右入學,但因為家境與天賦的差異,只有少數學生能勤學不輟,直至成年。書寫在埃及的社會是一種具有權力的象徵,特別是具有書寫技能的高級官吏,他們的權力甚至能與法老不相上下。古埃及人在西元前3000年左右創造了象形文字,用來作為表達與紀錄的符號系統。早期的象形文字是以圖形為基礎,寫在墓穴的岩板、骨片上,多用來紀錄國王或宗教之事。後期象形文字益發成熟,具有表形、表意與表音的功能。學生們在學校學習象形文字的書寫與閱讀,培養基本的讀寫能力。象形文字系統是相當複雜的,因此學習書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師對於學生的要求也十分嚴厲,並例行體罰,有句埃及的諺語是這樣的:「孩子的耳朵長在背脊上,挨打才會把話聽進去」。古埃及人書寫象形文字的材料有紙草、羊皮紙、木或鉛板和陶片,動物的骨頭、木乃伊的裹布也是書寫的材料。他們會用煤灰加水當作墨汁,或是用赭石做紅墨水;筆則是初期用燈心草製作,後來埃及人仿效希臘人,用蘆葦桿做筆。這些資料我們都能經由參觀現代的博物館來了解。
點閱數1505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
古希臘的地理位置概況-資源代表圖
web 古希臘的地理位置概況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希臘的地理位置是蘊育豐富文化的重要條件。由於希臘北面依山,三面臨海,加上地處溫帶地區,氣候溫和宜人,並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皆為發展文化的助力。從陸上的位置來看,希臘的土地境內多山,僅能充分利用所有土地來種植穀物,所幸她擁有上等的大理石建材、品質優良的黏土和一些礦物,而終年溫暖的氣候更給她們一大恩賜,人們會種植橄欖樹、無花果、葡萄等作物,並成為經常食用的食物。從海上的位置來看,希臘人的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由於希臘本身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鄰近的地中海、愛琴海與黑海更提供了豐沛的漁業資源,海洋深深地影響希臘人在飲食、交通、神話與世界觀等方面。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農業發展貧瘠,西元前十世紀的希臘人就了解海洋經濟的重要性,開始在海外成立貿易站,積極向外尋求更多的經濟財富,他們更向外建立殖民地,範圍包括: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甚至遠達北非沿岸,這些殖民地大多設在具有優良港口與農地的地方,與希臘城邦進行商業貿易,比如雅典城邦會運用自己生產的橄欖和酒來與殖民地交換穀物、瀝青等物,此外,也輸入埃及的香料以及殖民國的奴隸。除了商業貿易之外,思想與文化也經由海洋貿易而傳播開來,希臘人便由此借用他國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發明,來豐富自己的文化,比如:他們運用了腓尼基人的文字、巴比倫人的數學和埃及人的藝術雕刻等。從希臘挖掘出的考古物品中亦發現,許多陶器、陶罐與飾品都受到外國文化的幾何風格影響。至於希臘本身的文化也能經由這些海上交通的管道向外傳播,對於希臘與外界的文化交流很有幫助。由於希臘在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環境上的優勢,使得希臘半島上的人們在生活上無虞,並培養欣賞自然、善用自然、以及創造自然的智慧,他們以製作陶器、創作詩歌與史詩,展現自己的審美觀,他們讚頌宗教與諸神、發展關心自然與生命的宗教情懷與哲學思維,更經由與外界的認識與交流,開闊自己的心胸,形成自由開放的風氣,這些皆促成了希臘文化的光輝燦爛!
點閱數1438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歌仔戲科」前身為「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歌仔戲科」,成立於1994年,在1997年與「國立國光戲劇學校」合併升格為專科學校。歌仔戲科曾經聘請的師資有,廖瓊枝、陳美雲、唐美雲、王金櫻、許秀年、呂雪鳳等歌仔戲界的資深藝人擔任;在樂器文武場方面,則聘請有柯銘峰、劉文亮等老師。課程內容教授,國中部課程有:戲曲教唱、身段練習、基本功夫、識譜聽音、歌仔戲語文、容裝臉譜、排練演出;高中部課程有:發聲訓練、臺灣戲劇史、歌仔戲語文、戲曲觀摩討論、劇藝分科、劇藝舞蹈、角色分析、舞台管理、藝術導論等。國中階段課程為歌仔戲的基礎,高中階段不僅內容加深,且加入劇場觀念,分析角色及劇場分工。對於戲曲的唱腔、身段、韻白、劇本,學生們都必須涉獵。歌仔戲科學生每年都會舉行畢業公演,且為推廣歌仔戲,更深入到社區學校、廟會、文化中心、國家戲劇院等地演出,且遠赴美國、日本公演,進行文化交流。所以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的歌仔戲科,讓歌仔戲透過學校體系能夠繼續傳承。歌仔戲仍受部份民眾喜愛,如臺北社區大學也開設「歌仔戲研習班」,學員結業時公演《陳三五娘》、《山伯英臺》成果豐碩;某些歌仔戲班也開設「歌仔戲研習班」,招收有興趣學戲的學員,由劇團的演員直接擔任老師指導學員。
點閱數41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明華園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明華園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華園最早的團長為陳明吉,1912年出生於屏東縣車城鄉,曾經加入九甲戲班,西元1930年,陳明吉與戲院老板蔡炳華共組劇團,稱為「明華歌劇團」。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為管制戲劇,成立「臺灣演劇協會」,當時獲准演出的劇團之一包括「明華歌劇團」。戰後,「明華歌劇團」更名為「明華園」。西元1962年,臺視開播,影響到內臺歌仔戲的生態,許多劇團只好散班或往野臺發展。「明華園」原本堅持在內臺演出,後來仍決定轉戰外臺。外臺的生活較為刻苦,演員大都以戲臺為住處,在哪裡演出便以哪裡為家,之後「明華園」成員才在屏東縣潮州安定。西元1982年,「明華園」以《父子情深》獲全國戲劇比賽冠軍,以及最佳團體演技獎,最佳編劇獎(陳勝國)、最佳小生獎(陳昭香),打響了「明華園」的知名度。進而有機會在隔年,進入國父紀念館演出《父子情深》與《濟公活佛》,建立「明華園」口碑。西元1997年,陳明吉去世後,「明華園」便分為八團,以「天、地、玄、黃、日、月、星、辰」,由八個子女各自掌理,各房之妻、兒女、媳婦為基本成員,團長陳勝福的「地字團」為公演團,每當有大型公演,各團便分配人力支援「地字團」。其他各團活動地區分散在中南部。「明華園」是家族劇團,陳明吉共育有八子,這些第二代成員都是現今「明華園」的支柱,陳家媳婦也大都是歌仔戲演員,三媳孫翠鳳原本不是職業歌仔戲演員,嫁到陳家後才開始學戲。陳家老大是陳明吉的養子名叫郭南海,為後場全才;老二陳勝典與父親陳明吉感情最深厚;老三陳勝國是明華園的導演及編劇高手,老四陳勝福是明華園團長,他為明華園開拓許多演出機會,舉凡工地秀、醫院、監獄、大專院校、社教館、國家劇院表演等,企圖打響明華園知名度,而針對明華園內部則採用管理概念,佈景、道具、戲服都以電腦化管理;且調整演員薪資,又要求演員要守時練功排戲,讓明華園劇團具有現代化管理的面貌;老五陳勝在是當家丑角,他所演出的角色往往成為戲劇中的重要靈活人物。老六陳勝發是公關高手,對外的應酬都交給他。老七是陳勝順,美術是他的專業,所以團裡的佈景都靠他修護,文場樂器也很擅長,是明華園的藝術總監。「明華園」曾經遠征北京、法國、日本演出,讓臺灣歌仔戲之美散播到其他國家,身為臺灣人除了感到榮耀外,也要多多支持歌仔戲團的演出!
點閱數3376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8
皇民化運動背景-資源代表圖
web 皇民化運動背景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掀開中日八年抗戰序幕。剛開始戰爭並未波及到臺灣,但是卻有一些法令影響臺灣居民,如國家總動員令法、課徵軍事費用稅收,以及實施警察制度,配給與消費管制,此外,日本政府徵召臺灣青年為譯員或軍伕,為國效命。隨著戰爭的擴大範圍,日本當局發現臺灣地位的重要性,所以對臺灣人民開始進行懷柔政策,希冀讓臺灣人成為日本人,與日本人共同參與戰爭。並以「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為治臺原則,「皇民化運動」主要是「改姓名」運動,推行「國語家庭」,要臺灣人信仰神道教,成為真正的日本人。在日本皇民化政策的推展下,人民的娛樂生活受到影響,如禁止演唱臺語歌,只能唱日本歌曲;戲劇上演須演唱日本歌、穿日本和服,一切都得符合日本化的條件,且要警察批准才能演出。所以當時許多歌仔戲團被迫解散,或是以改良劇方式呈現。在「皇民化」運動下,臺灣的傳統戲劇也遭受到波及,劇團有的被迫解散,或是以改良劇的方式出現。歌仔戲的演出常常遭受到取締,日本警察會於演出時在旁觀看,查看演出內容是否與申報劇目相符合,若被官員查獲演出內容為傳統戲,馬上被勒令停演,以及解散。當時演出改良劇,要把朝廷改為公司,皇帝改為董事長,在服裝上也有差異,皇帝要穿和服,丞相穿燕尾服,其他大臣穿西裝,女生穿洋裝,還有必須腳踩木屐、手執武士刀、打日本劍術,演唱曲調為日本流行歌曲,樂隊伴奏是小喇叭或薩克斯風。雖然日本政府嚴格監控臺灣的戲劇,但民間的戲劇依舊蓬勃發展,有些劇團演出時臺語與日語夾雜,或警察在場才改換服裝演出皇民劇,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點閱數2531
下載數17
修改日期:2010-05-28
皇民化運動下的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皇民化運動下的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在台的「皇民化」運動更是雷厲風行,西元1942年皇民奉公會下設立「臺灣演劇協會」,負責管制劇團,獲准加入該協會的歌仔戲團都紛紛改變為演出臺灣新劇,才有演出機會,而且劇本還必須經過「臺灣演劇協會」核定,所以劇團生存空間受到很大限制。 「臺灣演劇協會」」負責管制劇團,之後成立的「臺灣興行統治株式會社」將劇團分成甲、乙、丙三級,分級標準是以劇團會說日語人數多寡決定。歌仔戲演出的公文送達「皇民奉公會」及「臺灣戲劇協會」後,要等待批准,接著便依照等級分配到不同戲院演出。甲級劇團通常可以到大都市及設備完善的劇團演出,乙級劇團雖無法被分配到較好的戲院,但是仍有演出機會,丙級劇團所受待遇最差。當時日本政府希望藉由歌仔戲進行人民思想的箝制,所以歌仔戲不得不演出發揚日本軍國主義的內容,雖然這種「樣板戲」內容曾到各地演出,但是成果不佳,日本當局也只好放棄。
點閱數523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