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508
中國對外商業貿易的心態-資源代表圖
web 中國對外商業貿易的心態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由於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優越,自秦漢以後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帝國,長期在東亞世界擁有優越性的領導地位,因此歷代中國王朝視四周鄰邦為戎夷蠻狄,以「天朝上國」自居,與四周鄰邦並無所謂的平等外交與互惠貿易的觀念,只有「天朝-藩屬」的上下觀念。在這種天朝觀念的影響下,對於四周鄰邦的貿易互市抱持著可有可無的想法,四周鄰邦能夠與中國貿易是一種天朝給藩屬的恩賜,而中國也可以隨時中斷貿易。總之對外貿易是抱持著消極的心態。宋代以後,由於東亞區域的各游牧民族逐漸開化,自認文化最為優越的中國漢族和四周鄰邦的關係愈趨緊張,在這種局勢的影響下,中國對於四周鄰邦的關係,開始強調夷夏之防的警戒心理。明清時期,對於夷夏之防的強調更是嚴厲。因此和四周鄰邦互市貿易不但是皇恩浩蕩下一種對於夷狄之人的恩惠表示,也是羈糜遠人的一種方法。在這種夷夏之防的心理因素之下,不會真正把中外之間的商務貿易看做是一種互市互惠的行為,所以外人前往中國貿易就不能提出任何的要求,而是應該完全聽從接受天朝對於貿易的所有安排。傳統中國由於地大物博,所有一切物質上的需求均能夠自給自足,所以對於外來貨物的需求並不高,造成中國本身對外貿易的動機並不強烈,開放與四周鄰邦貿易只是一種恩賜或羈糜外人的手段,而非目的。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西方各國生產力大幅提昇,因此對於中國的原料與市場有著強烈的需求與企圖。所以在鴉片戰爭前夕,中西雙方對於商業貿易的看法,明顯存在根本性的差異,而雙方又各自以自己的成見要求對方接受,造成摩擦叢生,關係愈趨緊張。
點閱數57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2
三元里事件-資源代表圖
web 三元里事件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841年5月,英軍在廣州城北附近的一個小村莊,由於有英國士兵到三元里搶劫財物、強暴婦女的事件,激起當地民眾憤怒,三元里及其附近鄉村的一萬多民眾組織結集起來,向英軍圍攻襲擊。民眾手持大刀、長矛等傳統兵器,趁著天氣陰雨,英軍火槍無法射擊發揮武器優勢的情況下,進而圍困英軍。由於英軍束手無策,只好請求清朝廣州知府出面勸解,廣州民眾才撤走。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民眾自發性保衛家園抵抗外人的戰鬥。
點閱數45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2
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權的取消-資源代表圖
web 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權的取消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英國於道光十四年(1834)取消東印度公司獨佔中國商務的專利特權後,准可商人自由前往中國貿易,並在廣州設立「商務監督」。過去的中英關係大體是由東印度公司主持,純粹以商業利益為前提。此後則由代表英國政府的商務監督來負責,除了商業利益之外,還必須兼顧國家的立場。因此中英雙方的關係從透過商人的間接接觸,轉變為官方的直接接觸。然而清朝官員卻並未察覺這種微妙的變化,仍然以天朝世界觀下的「行商體制」來處理所有涉外問題,造成具有英國官方身份的商務監督對於清廷的不滿,埋下雙方衝突的因子。
點閱數287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2
田頭田尾土地公-聚落形成-資源代表圖
web 田頭田尾土地公-聚落形成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土地公是掌管土地和農業豐收的神明,和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活動的漢人,關係密切,漢人移民到臺灣後,把原鄉的信仰也帶來臺灣,在開墾及興修水利的過程當中,祁求土地公的「保庇」,是一件普遍亦重要的事情。全臺灣最多的神祇,非土地公莫屬,而我們也能從土地公廟的分布,觀察到漢人最初聚落的形成。
點閱數537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1
消逝中的平埔族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消逝中的平埔族文化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原本擁有屬於自己文化的平埔族群們,在漢人移民大量進入後,「草埔」成良田,原本熟悉的游獵生活方式被迫產生變化。鹿群的減少以及勞役的增加,都使得其處境雪上加霜。漢人在數量上的多數,及有意無意侵占土地的行為,更使得平埔族群的文化大多消逝,僅有少數族群在遷徙後,尚保留少許文化。
點閱數323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1
劃番界-土牛界溝-資源代表圖
web 劃番界-土牛界溝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清政府統治臺灣是採取「漢番隔離」的政策,漢人一律不准進入番地,更不用說是開墾了。除了立碑出示禁令為界之外,更在地表將土挖出成溝,並將挖出的土,堆在溝旁,形成一條人工界線。由於土堆起來的樣子,看起來像牛蹲坐姿勢時隆起的背,所以被稱為土牛,挖出來的溝,就稱「土牛溝」。
點閱數468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1
作園到作田-資源代表圖
web 作園到作田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開墾初期,因水源不足,土地墾成後,只能種些地瓜、土豆等雜糧作物,這樣的土地稱為「園」。等到埤圳等各式水利設施築成後,有足夠的水種植「水稻」,這樣的土地則稱為「田」。另外還有一種「看天田」,顧名思義就是將一年的降雨,全部用來種植一次水稻,水稻收成後,今年就無法再耕種。當然如果那年降雨量不多,則連一次收穫亦無。
點閱數1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1
夏朝建立與華夏諸部-資源代表圖
web 夏朝建立與華夏諸部
曾慧櫻/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夏代建立,第一個王朝出現,王權大有發展,從此便以「夏」的稱號為中心而摶擬,如「區夏」、「華夏」,不一而足。許慎《說文解字》稱:「夏,中國之人也」,若從夏民族有較高的文化程度這一點來考察,或許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認識。孔穎達《五經正義》提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所以「華夏」之名,意即衣冠華美的大國。蠻夷戎狄,並不在於他們東南西北的方位,而是文化水準較低,與華夏不同特徵之一,即未著衣冠。所以,衣冠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區別夷夏的明顯標記。或許夏代即已具備了以衣冠為特徵的較高文化,為其他落後的部族所不及,直到春秋時代,戎狄被髮左衽,與華夏衣冠不同,成為鮮明的對比。
點閱數23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1
選擇落腳”ㄟ所在”-資源代表圖
web 選擇落腳”ㄟ所在”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移民們來到臺灣這塊新土地拓墾為生。對於登陸地點以及拓墾目的是有選擇權的,對於不滿意的地點,也可以改變地點,遷徙至別處,直到找到適合的地方,大多就會安定下來。所以,近水源處、容易耕種的平原以及交通便利之處等因素,就會成為先民們優先考量的重點。
點閱數226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1
移動的土牛線-資源代表圖
web 移動的土牛線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土牛溝其實就是人工的「漢番之界」,這條人工界線原本是清政府為了劃分漢番不同生活空間而設置。但隨著漢人用不同手段越界開墾,平埔族人從一開始出租田地、典當土地,到漸漸失去土地,終至遷徙的歷史進程來看,地圖上的土牛線,是不斷地向山區推進,也見證了平埔族群生活空間的日漸縮小。
點閱數28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