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夏代建立,第一個王朝出現,王權大有發展,從此便以「夏」的稱號為中心而摶擬,如「區夏」、「華夏」,不一而足。許慎《說文解字》稱:「夏,中國之人也」,若從夏民族有較高的文化程度這一點來考察,或許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認識。孔穎達《五經正義》提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所以「華夏」之名,意即衣冠華美的大國。蠻夷戎狄,並不在於他們東南西北的方位,而是文化水準較低,與華夏不同特徵之一,即未著衣冠。所以,衣冠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區別夷夏的明顯標記。或許夏代即已具備了以衣冠為特徵的較高文化,為其他落後的部族所不及,直到春秋時代,戎狄被髮左衽,與華夏衣冠不同,成為鮮明的對比。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領域: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Cb-Ⅱ-1 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歷D-Ⅳ-2 從主題B或C挑選適當課題深入探究,或規劃與執行歷史踏查或展演。
學習表現:3b-Ⅱ-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料,並判讀其正確性。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社2c-Ⅳ-1 從歷史或社會事件中,省思自身或所屬群體的文化淵源、處境及自主性。
閱讀素養教育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2010-06-0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