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781 筆
web基隆港興築與中元祭典的擴張
日治時期,基隆地區因工商發達,也連帶地刺激了宗教大事─中元祭典的擴大。基隆工商業的發達,與煤礦的開採和基隆港的築港帶來的龐大商機和人口遷入有關。日治之前,基隆為一漁村發展遲緩,日人領臺初期人口僅為7000多人,但基隆港進行築港工事後,加上市區改正的實施,伴隨著港市發展人口遂逐年增加,1905年人口增加一倍為14000人,尤其是煤礦和水產業更加發達後,因為貿易的增長人口也跟著激增。當時商業活動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外貨批發商,多為日人所經營;一為貨品零售商,多由臺人經營,產業則以工、礦和水產業為主,以工業的產值最高,漁業和煤礦則是基隆的兩大特色產業。日治時期商業團體之所以與宗教密切結合,原因之一當然是因為景氣佳,有錢資助宗教活動,藉著參與之便,不僅可以打響商家知名度,還可藉機宣傳商品。另一方面,有人氣就會聚集買氣,趁著宗教活動時的人潮,順便發筆小財,這也是日治時期基隆的中元祭典如此蓬勃興盛之故。當時基隆地區參加中元祭典陣頭遊行的隊伍,除了傳統的寺廟子弟陣出團,或主普、贊普外,市區各商號也會盛情參與,不僅會在陣頭、鏽旗或行頭上極盡奢靡,還有廣告宣傳,跟各種噱頭,主辦單位有時為求祭典豐富有趣,甚至會舉辦陣頭比賽,讓參加者更加瘋狂投入陣頭競賽。如《臺灣日日新報》上所報導,負責陣頭的爐主要出陣之前,都會事先向各郊行團體鼓吹贊助,希望能夠錦上添花更勝以往,從報導中也可以看到參家陣頭的商家,有東瀛郊及本島人運送店團、水產仲賣團、商船組、郵船組、市場魚菜商等,利用藝棚長閣及新鮮有趣之廣告想出奇致勝。參加宗教慶典的另一個目的,當然是可以藉機打廣告,宣傳自己的產品,例如,臺北麥酒會社即裝飾自動車三台參加遶境,沿途灑一千張麥酒引換卷(啤酒兌換卷),每張可兌換麥酒(啤酒)一瓶,除了助興之外,還可以宣傳自家的產品。在當時,日人對於臺灣人對民間賽會之極度鋪張奢靡,往往不以為然,在許多場合都宣導迎神賽會的節約或儉樸,且因中元普渡有礙衛生,消耗鉅費,常有廢止中元普渡,或是力勸各主普及柱首節省爐費的言論,只是對於臺人來說似乎效果不大。甚至1921年由臺灣知識份子創立的臺灣文化協會,因標榜「謀臺灣文化向上」,而對臺灣傳統宗教活動和迎神賽會大加批評,認為那是迷信的產物,認為因神明祭典而大加鋪張,是奢侈浪費的行為,且拜拜時供奉的祭品,因烈日高度曝曬而衛生堪慮,但都無法影響臺灣人對迎神賽會、祭典普渡的愛好。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33
下載:3
web埃及的氣候
埃及雨量多集中於冬季,由北向南減少。亞力山卓港是埃及年雨量最多的地方,其餘地區雨量皆少。三月到五月間,從乾燥的南部沙漠吹五旬風 (Khamsin),阿拉伯語50天之意,風速強勁、乾、熱且夾帶著砂土。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576
下載:2
web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發生於1870(同治9年),牽連許多國家,傷害規模空前,引起各國嚴重的關切,幾乎釀成戰爭。受害者有天主教堂教士修女多人,及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法國與俄國商人。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天津市民懷疑天主堂,認為他們迷拐孩童、挖眼剖心,用以製藥,乃包圍天主堂。豐大業前往交涉,對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大肆咆哮,鳴槍示威,隨後又槍傷天津知縣劉傑的隨從,遂被氣憤的民眾毆斃。民眾更憤而焚毀天主教仁慈堂,死傷達20餘人。天津教案發生之後,清廷派直隸總督曾國藩前往處理。根據曾國藩的調查,天主教仁慈堂內男女幼童一百五十餘人,是由家屬送至教堂養育,並非拐騙而來,且當時天津城也無兒童遺失的報案,被教堂掩埋的嬰屍,也都有心有眼,教士拐買兒童、剖心挖眼之說,應是謠傳。曾國藩力辯對洋人的不實謠言,並查緝兇犯,嚴禁滋事,將天津知府、知縣撤職。於是朝野內外皆認為其偏護洋人。朝廷囑曾國藩勿失民心,將曾國藩調為兩江總督,以李鴻章為直隸總督,接辦調查。最後清廷賠償死者家屬四十六萬兩,並派崇厚前往法國致歉,流放府縣官員,並處死、杖罰、流放參與教案的天津民?數十人,天津教案才告了結。天津教案最後雖能和平落幕,但總理衙門意識到教案頻傳及其後果嚴重,乃擬定了「教務章程」八條,希望能對傳教士有所約束,以調和民教之間的衝突。但英、美、法均不同意,教案仍然頻傳不止,甚且愈演愈烈,最後爆發義和團全面性的非理性反教運動。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180
下載:0
web學校
中國的新式學堂教育,最初是由傳教士所辦。鴉片戰後,傳教士在通商口岸開辦洋學堂。這些洋學堂都附設在教堂裡,規模很小,目的是為了傳教以及培養中國籍的傳教助手,主要是讓學生讀《教義問答》以及《聖經》等書,僅為啟蒙、小學程度。招生的對象,多為貧苦孩童,免收學費、膳宿費用也由學校供給,但學生人數很少,女校招生尤為困難。早期傳教士正式開設的洋學堂,較著名者有1843年(道光23年)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創辦的英華書院、1844年(道光24年)英國的東方女子教育會、1850年(道光30年)耶穌會在上海創辦的徐匯公學。學校除了有宗教課及宗教活動外,也教授中國經書,希望能把基督教義與儒家思想結合。另外,還有英語、西方科學知識等課程,藉此讓學生接觸西方的社會生活。1860年後,清廷為了洋務的需要,也開始設立洋學堂,如同文館、廣方言館等,聘請了許多傳教士擔任教師。同時期教會學校及女學校也不斷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招生對象也有改變,尤其是通商口岸的學校,不再免費招收窮苦孩子入學,而是積極吸收富家子弟入學。傳教士可謂已為中國的近代化教育首開風氣了。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155
下載:1
web節日習俗
臘八節與盂蘭盆節原是佛教節日,後來成為中國民俗節日之一。農曆十二月初八,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佛教徒稱這一天為「佛成道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日即被視為年節,但當時沒有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到了南北朝,隨著佛教影響擴大,才開始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每逢臘八節必喝臘八粥,不但有益身體,分送親友臘八粥也有分送祝福之意。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民間稱為「中元普渡」,這一天要舉行超渡儀式。「盂蘭盆節」原是源自「目蓮救母」的故事,宋代以後,「盂蘭盆節」的重點已經不在供佛上,而是轉移到佈施、超度亡魂上。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253
下載:18
web中國天主教三大柱石-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
徐光啟(1562-1633),上海人,非常景仰利瑪竇。1603年在南京研究利瑪竇的《天主實義》後,受洗為基督徒。對於基督教義理,徐光啟也試圖用中國傳統的倫理加以補充,希望基督教能對中國有所匡救。1605年,他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一書。徐光啟對西方科學始終興趣濃厚,接連翻譯了許多著作。1629年﹙崇禎2年﹚發生日食,欽天監推算又失準,而光啟推算應驗。於是皇帝明令由徐光啟修曆。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學家,第一個把歐洲先進的科學知識,特別是天文學知識介紹到中國,可謂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李之藻(1565-1630),浙江仁和人,受洗的聖名為「良」,他向利瑪竇學習天文、地理、數學等新知,並與之合譯《渾蓋通憲圖說》。李之藻非常強調經世致用之學,認為西方的宗教和科技都可補充儒學的不足。因此重視西方所傳進來的自然科學,以及基督教義理等。1613年(萬曆41年),擔任南京太僕寺少卿,上書請朝廷翻譯西洋曆法等書,並請朝廷全面輸入西學,不要只限於曆法。1613年(萬曆41年),他與利瑪竇合作編譯《同文算指》,是中國翻譯西方數學的最早著作,在數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他所翻譯的《明理探》一書是西洋哲學的最早中譯本。他還曾協助徐光啟修訂《大統曆》,並編撰《崇禎曆書》。楊廷筠(1557-1627),浙江仁和人。與李之藻、徐光啟不同,楊廷筠對西方的新知瞭解不多,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瞭解很深,精通易經和章句之學。他原本對佛教有很大的興趣,但卻於1609年(萬曆37年)接受基督教的洗禮,成為基督徒,聖名為彌額爾(Michael),號彌格子,信仰相當虔誠。信教後,楊廷筠受到艾儒略(Juliano Aleni)神父的影響,在地方舉辦各項公益事務,較重要的是興仁會。他招集鄉紳,把每月的所得用來發放衣食醫藥。1616年(萬曆44年)發生南京教難,朝廷頒布禁教,楊廷筠還讓教士至家中避難,並著有《聖水紀言》來替基督教辯白,並藉此傳教。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715
下載:2
web永明延壽大師
延壽大師(西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十國時僧人。其佛學思想主張結合禪宗「不立文字、明心見性」與淨土宗「往生西方」的修行方法,並且力主會通諸宗教義。他的主張對中國佛教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341
下載:0
web土地公的傳說
土地神的傳說非常多,大都是以慈眉善目的老爺爺形象居多,所以大家都尊稱為土地公。土地公的傳說不外下列四種:1.在傳說中,土地公是專精農事,熱心公益,指導人們從事農耕,農作物獲得大豐收,人們感念他的恩德,所以蓋廟祭祀。2.土地公是為民除害,與大蛇搏鬥而犧牲自己生命。3.土地公是愛民如子,體恤民間疾苦,人們所尊敬的好官。4.土地公是個認真盡職的僕人,為了保護小姐,把所有的衣服給小姐穿,自己活活被凍死,人們感念他的忠誠,所以蓋建廟祭祀。這位慈眉善目爺爺的名字叫做「張福德」,所以土地公又稱為「福德正神」。在人們心目中,土地公從掌管土地的神明逐漸轉變成能夠能夠為民除害、體恤民間疾苦的掌管雜務之神。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675
下載:4
web法顯
法顯,(399?416)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俗姓龔,三歲為沙彌,二十歲受比丘戒。因感於當時律典的缺乏,乃於晉安帝隆安三年,以六十歲高齡,結伴十人同行,徒步經西域和中亞十國抵達天竺(印度)求法。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405
下載:1
web神啟與傳教經過
穆罕默德長年奔波於經商途中,受當時流行於阿拉伯半島上的猶太教、基督教和哈尼夫思想的影響,一神思想在他心中慢慢萌芽。穆罕默德在婚後,常常到麥加北方希拉(Hira)山上一個小洞哩,數日不進食,沉思冥想。據傳在他四十一歲這一年(西元六一○),九月(拉瑪丹月)十七日這一天,如同往日,他正在山洞中修行時,突然受到天使長加百列(Gabriel)的「啟示」,這個聲音對他說:「吟誦!」,一連催促了三次,接著又說:「你奉造物主之名念!他以血塊造人,你念吧!慈憫的主以筆教人,教人以其所不知道的。」當穆罕默德受到神啟返家後,把這一切告訴他的妻子赫蒂徹和她堂兄韋爾格,他們都相信他受到阿拉召喚,並支持鼓勵他宣教。赫蒂徹成為穆罕默德接受天啟後的第一位皈依者。最初穆罕默德只到他的親朋好友家中秘密傳教。直至三年之後才公開傳教,宣揚末日審判、死後復活、禁止偶像崇拜,並提出行善濟貧者入天堂,作惡者進火獄等教義。隨著信徒越來越多,穆罕默德宣揚的教義,已經衝擊到麥加古來氏貴族及偶像崇拜者的經濟利益,為此穆罕默德還曾在街上受到公然嘲諷及威脅。西元622年,穆罕默德和信徒,趁著無月的夜晚逃出麥加,歷經十天,安然抵位於麥加北方300多公里的綠洲雅斯里布(Yathrib),此稱為「希吉拉」(Hegira),有「遷徙」、「出走」之意,西元622年也為伊斯蘭教紀元元年。綠洲雅斯里布後來成為世界聞名的麥地那,意為先知之城。麥地那當地受猶太人影響,早有一神教的思想基礎,而在歷史上他們對麥加具有敵對的態度,這些因素促成了他們接受穆罕默德的新宗教。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確立宗教首領的地位,也成為政治首領。他開始建立武裝組織,確立各種制度和律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組織-穆斯林公社,打破固有傳統氏族血緣關係、部族關係和宗主關係的約束,組成了以宗教信仰為核心的聯盟組織。遷往麥地那後,穆斯林不斷與麥加的貴族和麥地那的猶太教爭戰,這一連串的「聖戰」確立了伊斯蘭教和一神阿拉信仰。西元630年穆罕默德率領萬人部隊佔領麥加,麥加貴族皈依了伊斯蘭教,並承認了穆罕默德的權威。穆罕默德走到麥加的克爾白神殿,觸摸黑石,並按規定繞行七周,命人摧毀偶像,此處也成為伊斯蘭教世界的中心。穆罕默德返回麥地那後,身體日漸虛弱,於西元632年辭世。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閱:279
下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