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大市集Logo

另開新視窗,顯示搜尋技巧說明 另開新視窗,顯示熱門搜尋文字雲
網站導覽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781
艷絕唐宋-荔枝-資源代表圖
web艷絕唐宋-荔枝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楊貴妃愛吃荔枝,讓這種水果帶著一股莫名的風韻,唐玄宗甚至遣專人為其摘取新鮮荔枝,由江南一帶替楊貴妃摘採鮮荔枝送至長安,還說荔枝上尚沾朝露,這可能是則穿鑿附的故事。因「生荔枝留五七日輒壞」,兩地相去何只千里,就算策馬不分晝夜狂奔,一定超過保鮮時限。而且「荔枝過一日,則色味俱變」,已經變質的荔枝,楊貴妃可會喜愛?事實上在四川也產荔枝,巴蜀與長安相去不遠,策馬狂奔一日可到,所以楊貴妃所食的荔枝,產自巴蜀盆地而非江南的可能性較高,但巴蜀荔枝的味道,遠不如嶺南荔枝的甜美,若和福建荔枝相比,也顯得肉少果酸。在宋代航運業相當發達,「閩中荔枝,三日到永嘉」、「四明海舟,自福唐來,順風三數日至,得荔子色香都未減」,福建的荔枝已經可以在短時間內送至京城。宋代的荔枝已經大規模的進行栽種,荔枝產量大為增加,大盤商人購買時需用「以林斷之」的方式簽約購買,可見其規模。除以新鮮荔枝內銷,更以製成蜜餞的方式外銷世界各地「悉為紅鹽者,水浮陸轉,以入京師,外至北戎、西夏,其東南舟行新羅、日本、琉球、大食之屬,莫不愛好,重利以鑄之」。荔枝可說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氣息的一種水果了。
點閱:975
下載:1

紫禁城之設置-資源代表圖
web紫禁城之設置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成祖在北京建造了占地達兩百五十英畝的宮殿群,以紫禁城作為皇室成員,文武百官才能踏入的地方,五百年來一直是皇帝的居所和政府的所在。北京市的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先後曾居住過24位皇帝(明代14位,清代10位)。紫禁城以「左祖右社」、「前朝後寢」、「三朝兩宮」原則確立輕重等次,設定全城佈局,太廟,社稷壇分立左右最前方,朝廷(辦公處)在前,寢宮在後,中軸線上設三殿兩宮。實際上紫禁城的佈局原則是運用了五行學說的觀念。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古人認為世上萬物皆分陰陽,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方位中前為陽,後為陰;數位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等等。在紫禁城,屬於陽性的帝王執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將皇帝、皇后生活的寢宮放在後方,符合陰陽之說。前朝安排了三座大殿,後宮部分只有兩座宮(即乾清和坤寧二宮,交泰殿是後期加建的),符合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之說。整座皇城以從午門、三大殿、後三宮直達御花園的欽安殿和神武門的中路為主軸,左是太廟,右有社稷壇,北邊是煤山(又名景山),西面是中南海,西北是北海,形成森嚴壁壘的皇城。皇城內分為外朝、內廷,外朝部分主要是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這三座大殿為中心,文華及武英兩殿為兩翼,專供皇帝御門登基、立后妃、命將出征、科舉殿試和在每年新年、冬至、皇帝做壽等節日召見文武百官,舉行盛大禮儀的地方。內廷部分主要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宮為兩翼,專供帝后生活起居和處理日常政務,舉行內朝小禮之用。此外,尚包含若干宗教活動和祭祀用的殿堂、提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御花園以及大量的服務性建築。紫禁城內的宮殿房間有近九千間,故我們主要介紹中軸線上的建築。首先先從外朝部份開始-午門:紫禁城正門,中間的門洞只有皇帝才能進出,王公貴族走右側門,文武大臣走左側門。太和殿:皇帝舉行典禮的大殿,俗稱金鑾殿,是等級最高最氣派的殿宇。中和殿:皇帝舉行大典之前作準備或休息的地方。保和殿:舉行宴會和殿試的場所。接下來是內廷的部份-乾清門:內廷正門。乾清宮:明代皇帝及清代順治、康熙的寢宮,雍正以後則是舉行內廷典禮、接見官員和外國使臣的地方,「正大光明」匾後是藏傳位詔書的地方,清代雍正以後的皇帝寢宮和處理政務之所則改至養心殿。交泰殿:皇后在元旦和生日時接受朝賀的地方。坤寧宮:明代皇后的寢宮,清代是祭神處和皇帝的洞房。神武門:紫禁城北門,清代選秀女時由此門進入,原稱玄武門。
點閱:398
下載:1

纏足的過程-資源代表圖
web纏足的過程
杜曉惠/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纏足多由婦女為之,大多是女孩的母親。擇一日子(可能是女孩的生日),女孩坐在椅上,雙腳用熱水洗淨,置於膝頭,趁腳還溫熱,將大拇指以外的其他四趾,向腳心用力扭折,且在趾間縫邊,灑上明礬粉,使皮膚收斂並防止發炎與化膿,然後縛緊。接著,以八尺至十尺長的裹腳布緊纏,再用針線密密縫合固定,不可過鬆,有經驗的人,會慢慢雙腳併攏,先讓足部習慣這種束縛,之後再慢慢加緊。兩足被捆緊,發熱、發炎、紅腫。故纏足適宜秋季之後,時間可以從數天至兩個月。通常會選在女孩五、六歲時開始纏足,因為腳骨還未長大、長硬,較易收效,目標是將小腳纏成符合「瘦、小、尖、彎、香、軟、正」這七個要訣,在大人軟硬兼施下,小女孩不得不答應,因為大人常以:「不纏足,將來嫁不出去」為威脅。經過試纏、試緊、裹瘦、裹彎、保養幾個步驟始告完成,這樣的纏足過程造成腳骨嚴重變形,令人目不卒睹。
點閱:278
下載:3

清華大學-資源代表圖
web清華大學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清華大學的所在地於康熙擴建圓明園時被納為圓明園的一部份,稱為「熙春園」,道光年間分為熙春園和近春園,咸豐年間改名為「清華園」。1900年八國聯軍後,清朝簽訂庚子賠款,1909年美國退還賠款,成立留美的「清華學堂」,於1911年開學,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內的園林眾多,其中以「水木清華」最吸引人,也是清華大學名稱的由來。清華是個”賠款學校”,是美國用中國庚子賠款餘額建立的,美國政府的本意是想在中國培養出一群”追隨美國的精神精神”的知識份子,而學校偏又建在被英法聯軍洗劫過的清華園和近春園。使得學生每天面對著被焚燬的斷壁殘垣,不禁感受到民族恥辱。因此”五四”時,清華學生聞一多貼出以雪恥為主題的岳飛【滿江紅】。清華是留美預備學校,學生受美國式教育,但在出國後卻深深感受到西方人對於黃種人的歧視,所以他們遠較其他大學的學生對於”民族恥辱”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改成大學後,如何獲得學術獨立便成為清華的主要目標。而現在清華大學在歷經九十多年的歷史變遷後,已成為具有”行勝於言”校風的中國名校。
點閱:188
下載:0

馬路與汽車、東洋車、電車-資源代表圖
web馬路與汽車、東洋車、電車
曾惠櫻/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9年級
近代化的馬路最早是隨著租界的開闢而興修的,直到十九世紀末期,中國近代化的馬路仍少。上海外灘在1840年代鋪設了馬路,目前知名的上海淮海中路,舊稱「霞飛路」,1900年由法租界公董局興建,最初名為西江路,1906年改名寶昌路,1915年更名為霞飛路,橫貫上海法租界。光緒年間,上海、天津紛紛引進日本的人力車,時稱「東洋車」,是一種人力的交通工具,有兩個輪子,上有座位,由一個人在前面拉行。因1913年上海租界規定公共人力車必須漆成黃色,故又稱「黃包車」。由於輕便舒適,價格低廉,因此迅速在各地流行。汽車方面,光緒29年(1903年)從上海開始引進,但只有新進三輛試用。宣統元年增至156輛。據說領有汽車車牌1號為英國大使館,買辦商人劉子敬的汽車則登記為2號,足見其財力與對西式生活的亦步亦趨。而袁世凱也曾購買一部賓士汽車送給慈禧太后,據說慈禧坐過一次,它現今停放於北京頤和園內。電車方面,有軌電車是德國人西門子於1882年發明的,傳入中國是在光緒32年(1906年),比利時人在天津租界鋪設有軌電車,之後上海電車公司成立。上海在1908年第一次通行電車,自靜安寺行駛至外灘,路旁圍觀者眾多,但乘坐者只有24人,其中大多是外國人,因為當時中國人以為坐電車會觸電,所以很多人不敢乘坐。 汽車與電車的引進,促成中國通商口岸交通近代化的起步與發展。
點閱:224
下載:0

生命的泉源--尼羅河-資源代表圖
web生命的泉源--尼羅河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希羅多德說:「尼羅河(Nile River)是上天賜予埃及的贈禮。」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全長約6671公里,在埃及境內長度為1530公里,流域面積約五萬平方公里,尼羅河谷和三角洲被譽為埃及文化的搖籃。尼羅河河水主要來源來自東非烏干達的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與愛伯特湖(Lake Albert),以及夏季時降於東非山區的季節性雨水。
點閱:232
下載:1

穆罕默德生平-資源代表圖
web穆罕默德生平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元570年穆罕默德生於阿拉伯的麥加古來氏(Quraysh)部落的哈希姆家族,632年在麥地那城歸真。穆罕默德出生前父親就過世,六歲時候,母親也過世,後來由祖父和伯父相繼扶養。穆罕默德年幼時替人放牧,據說12歲時,隨祖父和一支載運乳香、絲綢的駱駝商隊往來於巴勒斯坦、敘利亞這些地方。25歲這一年,他受雇於麥加一位年長他多歲的富孀赫蒂徹(Khadija),幫她經營商務,同年與她結婚,這一段婚姻維持了25年。
點閱:746
下載:4

何安慈神父( Celedonio Arranz)-資源代表圖
web何安慈神父( Celedonio Arranz)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天主教自南部北上傳教的過程中,何安慈神父是北部開教的關鍵人物。1853年他出生於西班牙塞戈維亞省的一個小村落。1868年進入西班牙陶雷多奧加捏玫瑰省道明會修道院。何神父晉鐸之後,奉派前往台灣傳佈福音,先經福州和廈門,於1879年抵達打狗(高雄)。1880年他奉命接替吳萬福神父(Vicente Gomar)開教的羅厝本堂。1881年何神父前往沙崙仔本堂(今嘉義縣大林鎮中坑),那是王靈牧神父(Jose Nebot)於1875年開設的道理廳,作為羅厝及台南間的中途站。何神父在那裡建立會院,並完成了越南籍的甘若瑟神父(Jose Kang )未蓋完的教堂。1882年何神父耗資一千二百圓在羅厝建教堂及神父居所、道理廳,但此廳後來傾倒,1887年他再撥出一百四十圓建立新的道理廳。同年何神父前往台灣北部開教。何安慈神父之所以往北部傳教,與當時已在北部傳教活躍的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內部糾紛有關。有些長老教會的信友與馬偕(George Leslie Mackey)牧師發生爭議,而至羅厝邀請天主教前來台北傳教。何神父先派人北上觀察,並獲得區會長良方濟神父的同意與指派,於1887年三月,在傳道師阿論先(Celedonio A-Lun-Sien)的陪同下到達州內(蘆洲),1888年成立和尚洲天主堂。1889年何神父在台北大稻埕新店尾(今日圓環附近)買地建教堂,一直使用到1905年。除了和尚洲、大稻埕之外,何神父也曾在滬尾(今淡水鎮)附近的興化店(今北縣三芝鄉興化村)開教。但後來派任此地的神父卻面臨到當地長老教會教友的排斥。何神父曾應小基隆(今北縣三芝鄉)庄長之請,舉辦了一次成功的佈道會。但此事過後,派去的傳道員仍常與當地長老教會信眾發生衝突。1905年雷賽逸(Blas Saez Adana)神父受命為廈門主教,他徵召何安慈神父為副牧,前往共事。1922年,何安慈神父在廈門逝世,享年六十九歲。他一生中有二十六年的歲月是在台灣傳道。
點閱:292
下載:2

日治時期的興盛期-資源代表圖
web日治時期的興盛期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最初,當日本接管台灣,各地發生武裝抗日時,謠傳教徒與日軍勾結,而出現民眾攻擊教會的事件。直到日本控制台灣後,天主教的傳教工作才有所改善。總督府對台灣原有的宗教及基督教,原則上一律不加干涉,因此天主教的傳教工作進展順利。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幾乎與在臺傳教士的祖國-歐洲國家對立,因此總督府對天主教的政策由放任轉為嚴密監控。1939年日本政府頒布「宗教團體法」,將各宗教團體粗分為神道、佛教、基督教三類,以有效控制各宗教團體。1941年日本天主教組成天主公教會,台灣天主教也不得不加入日本天主公教會,成為公教會下的台灣教區,接受日本教會的指揮。後來,在皇民化政策下,台灣天主教在1942年加入「台灣基督教奉公會」。此時期台灣天主教的發展,據1940年教務統計,全臺共有14個堂區,信徒總數9737人。另設有靜修女學校,及高雄與羅厝2處孤兒院。
點閱:373
下載:0

日常用語-資源代表圖
web日常用語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古代的譯經者為了更有效地傳播佛法,總是運用社會大眾的口語來進行佛經的翻譯。佛經雖然是外來文化,但是長久以來已經融入中國文化當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三生有幸」、「兩世為人」的輪迴思想;「大千世界」、「恆河沙數」宇宙觀;「頑石點頭」、「立地成佛」的勸善思想;「種瓜得瓜」、「自作自受」的因果思想,這些都是深入民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點閱:274
下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