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大市集Logo

另開新視窗,顯示搜尋技巧說明 另開新視窗,顯示熱門搜尋文字雲
網站導覽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781
清華大學-資源代表圖
web清華大學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清華大學的所在地於康熙擴建圓明園時被納為圓明園的一部份,稱為「熙春園」,道光年間分為熙春園和近春園,咸豐年間改名為「清華園」。1900年八國聯軍後,清朝簽訂庚子賠款,1909年美國退還賠款,成立留美的「清華學堂」,於1911年開學,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內的園林眾多,其中以「水木清華」最吸引人,也是清華大學名稱的由來。清華是個”賠款學校”,是美國用中國庚子賠款餘額建立的,美國政府的本意是想在中國培養出一群”追隨美國的精神精神”的知識份子,而學校偏又建在被英法聯軍洗劫過的清華園和近春園。使得學生每天面對著被焚燬的斷壁殘垣,不禁感受到民族恥辱。因此”五四”時,清華學生聞一多貼出以雪恥為主題的岳飛【滿江紅】。清華是留美預備學校,學生受美國式教育,但在出國後卻深深感受到西方人對於黃種人的歧視,所以他們遠較其他大學的學生對於”民族恥辱”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改成大學後,如何獲得學術獨立便成為清華的主要目標。而現在清華大學在歷經九十多年的歷史變遷後,已成為具有”行勝於言”校風的中國名校。
點閱:188
下載:0

五大傳統名菜-資源代表圖
web五大傳統名菜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八大菜系之中,並沒有北京菜。不過北京身為“首善之區”,為了滿足歷代皇室、士大夫和商賈等各階層人士的飲食需要,因此集中了大江南北最豐美的食品﹔同時,作為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北京又得以不斷地吸收國內外飲食的精華,形成了五花八門、南北風味皆有的地區。所以說北京的飲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歷代中國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北京菜又稱京菜,是由具北京風味的山東菜、市肆菜、譚家菜等、民族清真菜和宮廷五種風味的菜肴組合而成。北京地方風味菜主要由魯菜轉化而來,又受到其他菜系的影響,所以品種、口味均有變化。如砂鍋居的白肉菜係本是滿洲風味,全聚德烤鴨來自山東,東來順、鴻賓樓、烤肉季等則為自成體系的回族風味。此外,京菜的“重要成員”──官府菜,以譚家菜和厲家菜為主,是由一些頗講究飲食的南方漢族官僚或滿洲貴族由府邸家廚的手藝發展而來。京菜最上層的宮廷菜,則是經過歷代御廚不斷改善的產物,它揉和滿漢,品種繁多,極為精緻鮮美。歷經百年的發展,現在“北京烤鴨、宮廷菜、譚家菜、烤肉、涮羊肉”並稱為北京五大傳統名菜。宮廷菜代表-北京的”仿膳飯庄”是中國第一家專營正統宮廷風味的著名飯庄,開業已70餘年,最初是由宮廷御膳房的廚師所開設。多年來它把挖掘和發展宮廷名菜作為經營宗旨。“滿漢全席”是它獨有的最佳菜肴。這種當年的宮廷御膳,始於乾隆年間,那時正處於所謂“康乾盛世”,清帝把全國進貢的滿漢名菜集中起來,大辦筵席,賜宴群臣。他們把宮中滿席與漢席的特色融為一體,在同一宴會上出現,形成了包括“禽八珍”、“海八珍”、“山八珍”、“草八珍”等為主的滿漢全席。經過滿漢名廚的精心烹製,做出134道熱菜,48道冷葷以及點心、水果等等。可謂匯合了滿、漢、南北品味之精華,豐富多彩,蔚為大觀。應該說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最高檔次。直到當代恢復了這種宮廷御宴之後,博得了中外客人的贊揚,認為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絕。尤其仿膳飯庄不僅在飲食上學習宮廷,連內部裝潢、服務生的穿著等都能讓人感受到猶如置身在古代宮廷中用餐。官府菜代表-在官府菜中最著名的是譚家菜。譚家菜流傳到社會上來後,有人說:戲界無腔不學譚(譚叫天即譚鑫培),食界無口不誇譚(指譚家菜)。譚家菜出自清末官僚譚宗浚家中,流傳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了。譚宗浚一生酷愛珍饈美味,作京官時,便熱衷在同僚中相互宴請,而譚宗浚之子譚瑑青講究飲食更過於其父。所以譚家常不惜重資禮聘京師名廚,將技術學到手,隨請隨辭,不斷吸收各派名廚之長,精益求精,獨創一派。不過可惜譚宗浚後期,因仕途不順,鬱鬱而終。最後,譚瑑青落到了這樣的地步:不得不將自家大名鼎鼎的譚家菜拿出來變相營業,以獲得一些收入,補貼入不敷出的家用。譚家菜就是這樣逐漸流入了社會,並且名聲日噪。食界無口不誇譚之說,便是出自這一時期。涮羊肉代表-涮羊肉是源自蒙古的回教清真菜,此菜的炊具?做法?吃法均十分獨特。火鍋既是炊具又是食具﹐吃時以生料上桌﹐邊涮邊吃﹐味道異常鮮美獨特。在北京最出名的涮羊肉就是具有百年歷史的「東來順飯莊」。東來順創建於1903年,具有選料精、糖蒜脆、調料全、火鍋旺這四大特色,所以北京人說「涮羊肉,何處嫩,要屬東來順」。東來順的羊肉是從內蒙古來的大尾巴綿羊肉,由刀工精湛的廚師切出既薄又整齊的羊肉片,這樣精緻的羊肉片涮過後既沒有羶味也不油膩,再沾上東來順講究的調料實在是非常好吃。烤鴨代表-北京有一句順口溜:「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北京烤鴨是以北京特產填鴨烤製而成,曾是元?明?清歷代宮廷御膳珍品。後來傳入民間,成為京菜之首,獨步中國食壇,譽滿全球。著名的全鴨席即是以烤鴨為主菜設置的,北京有名的烤鴨店有很多家,其中以「全聚德」、「便宜坊」等名氣最為響亮。全聚德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開業,創辦人是楊全仁,烤鴨的製作方式是掛爐烤鴨,即直接將鴨子掛在爐內,以果木燒烤,所以烤出來的鴨子呈棗紅色﹐外皮像綢布一樣光潔漂亮﹐吃起來皮脆?肉嫩?香酥?細膩,用荷葉餅塗上甜麵醬放上片好的鴨肉和蔥條,是最適合的吃法。便宜坊與全聚德一樣都是上百年歷史的老店,賣的也是烤鴨,但是作法卻完全不同,它是燜爐烤鴨,靠的是燜的功夫在鴨肚內灌入老湯,使其外烤內煮的過程中受熱均勻,這樣燜出來的烤鴨才會好吃。烤肉代表-「烤肉季」是有名的烤肉大餐,在這裡以烤羊肉為主,所用的羊肉都是駱駝隊經張家口外馱進來的羔羊,羔羊吃的是壩上的草,所以吃起來不僅肉質鮮嫩,且不會有羊羶味,經過調味烤熟後香味四溢,肥瘦肉搭配得宜。
點閱:2580
下載:16

燕都薊城-資源代表圖
web燕都薊城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北京小平原上除了誕生董家林古城外,還在北京小平原的中心地區誕生了另一座城市-薊城,目前通過考古證實的是春秋戰國以來的薊城,此時的薊城已是燕國的都城,其方位一般認為是在今北京城區宣武門至和平門一線以南,即今北京城區西南部,因為自1956年以來,在這個區域中發現了200多座春秋、戰國至漢代的古陶井,陶井是用一節節陶質井圈套疊成圓筒狀,在井底還發現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水井密集表示此區居民很多,而居民大範圍集中在當時應只有在城市中才會存在。另外,1957年發現了一處以戰國文化為主的遺址,出土有饕餮紋半瓦當,此乃燕國宮殿建築常用的構件,以及另有出土十枚方折式”匽”字刀幣,這都為燕都薊城位於今北京宣武門至和平門一帶區域提供了證據。在春秋晚期特別是戰國時期,薊城已發展成為”天下名都”之ㄧ。【史記.貨殖列傳】所謂”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是對燕都薊城的地位與作用之恰當評價。可惜到秦滅燕時,薊城遭到破壞,但是後來由於此地軍事地位重要,所以在秦漢之時,城池又被修復起來。
點閱:745
下載:1

湖邊大道公寓-資源代表圖
web湖邊大道公寓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雖然國際化風格完全起源於歐洲,卻已成為美國建築的特色。葛羅培斯和其他包浩斯領導人物在1930年代晚期一起移民到美國。二次戰後數年,國際化風格在范?德羅大力倡導下獲得了實踐,它的特色更在於簡潔、健康以及理性美的設計。結合立方體的簡單、細部的精確及構圖的穩定平衡、外觀的光亮無瑕。由金屬和玻璃所建、外牆如帷幕的摩天大樓數目開始激增。
點閱:221
下載:1

朵朵金蓮-纏足之流行與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朵朵金蓮-纏足之流行與文化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當纏足普及後,不論是鞋子的樣式、相關的配飾,在不同的時期,皆有各自的流行風尚,如同現代的服飾的流行趨勢一般。因此中國的纏足在長期發展下逐漸複雜化,進而形成一套文化。在此要特別提到的是,當纏足普遍後,發展出一種十分特殊的比賽,名為「賽腳會」。賽腳會,顧名思義即是將「腳」的比賽,即是約定一年中某一固定日子,當地所有纏足的女子,露出平時不輕易示人的金蓮,在眾人面前品評一番。如同現今的選美比賽,只是賽腳會是比哪位姑娘的金蓮是最符合美的標準,即「小、瘦、尖、彎、香、軟、正」。比賽結果出爐後,還會排名次,若金蓮獲得好評者,不僅姑娘自身,包括她的家人在內,皆會感到無比榮幸。賽腳會主要流行於北方,當中又以山西大同最著名。而賽腳會的出現,可謂纏足風盛行下的一種產物;而舉辦賽腳會,又對纏足的風氣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另外,有辦賽腳會的地方,當地的金蓮也會特別有名;雖然有些地區的小腳也十分美麗,但因為沒有賽腳會,名氣反而不如有賽腳會的地方響亮。由於這種金蓮比賽是纏足風氣的產物,故當纏足衰弱且消失時,這種比賽也就沒落而不復見。
點閱:241
下載:3

布魯克林大橋-資源代表圖
web布魯克林大橋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美國造橋者約翰?羅布林(John A. Roebling)設計的布魯克林大橋,正可說明這個時代的特徵。布魯克林大橋的橋樑墩距比之前任何橋樑都要長,由許多鍍鋅鋼鐵纜線支撐,將先進技術與哥德式拱門石造橋墩結合。這種新技術和舊風格並列的狀況,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徵是既執著於過去,也被科學和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新科技魅力所吸引。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和布魯克林大橋一樣也是新技術和舊風格並列的代表建築。這座著名的自由女神身上的衣紋像波浪般翻騰,由黃銅錘成,且以經過精密計算的鍛鐵高塔所支撐。高塔是由法國工程師古斯塔夫?艾菲爾(Gustave Eiffel,1832-1923)所設計。其中包括了對稱與非對稱的鋼樑設計。看了這樣的建築是否已經可以體認到新技術的力量極其美感的展現了呢?
點閱:344
下載:2

解放金蓮-天足解放運動-資源代表圖
web解放金蓮-天足解放運動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在纏足風氣盛行的年代,有許多男性對「蓮足」的喜愛,達到痴狂的程度,甚至有些文人手中若不握一隻弓蓮或小腳,則無法讀書寫作。但實際上,並非所有人皆對纏足表示贊同,宋人車若水是最早對此提出質疑的人。他在著作《腳氣集》中表明,將四、五歲無辜小女孩的腳纏得那麼小,是件很殘忍的事,不明白纏足與限制婦女活動有什麼好處?另外,宋代理學家程頤也對纏足不表贊同,因此力行不准族中女子纏足。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纏足不僅認為是種美的代表,甚至成為女子是否能嫁到好婆家的重要憑藉,故纏足成為主流風尚。日後,對纏足提出更強烈質疑、反對的意見者,則一直要到了清朝。纏足在清時可謂到了極盛時期,雖然在滿清入關時,禁止女子纏足,但主要的對象是針對滿族婦女(滿人並無纏足習慣)。至於漢人婦人,當時一方面在服飾上有「男從女不從」的規定;另一方面,因漢人纏足對滿人的統治無不太大危害,故纏足並沒有受到清官方太大的反對和禁止。至於在民間,則有人對於纏足提出強烈的反對呼聲。例如李汝珍(約1763~1830)在其名著《鏡花緣》中,以林之洋在女兒國被選為妃,而被強迫纏足的情形,反映女子承受的痛苦,從中也表達他反纏足的觀感與強烈的抨擊。除了李汝珍外,尚有袁枚(1716~1798)、俞正燮(1775~1840)等人,他們可謂是清末天足運動的先驅。清末天足運動的發起,主要是受到當時西方勢力的強大影響所致。簡言之,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後,顯露出清廷的實力已遠遠落後經過工業革命洗禮的西方諸國,而西方各國也逐漸摸清楚中國的實力,從此中國開始陷入悲慘的境地,民族自信心隨之一落千丈,原本自恃的一切,成為落後、野蠻、殘忍的象徵,而「小腳」也由原本美的象徵,而被視為是殘忍的代表。但對三寸金蓮負面的看法,並不是突然出現並立刻成為普遍共識,而是經過一段長時期的推動與發展,且過程是曲折不斷。近代反對纏足的呼聲高漲,與來華的洋人有很大的關係。傳教士為早期主要推動者,雖然早期他們對於是否要革除為中國陋習之一的纏足,看法有所分歧。後來認為必須透過有組織、系統的推行,成效才易彰顯,因此成立戒纏足會,推行教會學校禁止纏足女性入學等。也有些西方婦女參與其中,著名者有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和立德夫人(Mrs. Little)。他們也舉辦演講與編刊物來宣傳反纏足言論,並希望此能影響中國上層階級,藉上層力量而影響下層民眾;梁啟超等人即受到影響,而反對纏足。至於在國內,清末由於國家處於風雨飄搖的階段,許多有識之士不斷思考如何救國,而以康有維、梁啟超為主的維新派人士也不例外。他們一方面受到西方思想影響,同時也思索如何革除中國缺點而使國家強大,推行天足運動,成為他們解決中國弊病的方法之一。在推行天足運動中,最重要的途徑,是要求男性不要娶小腳妻子,一旦纏足不再與婦女婚姻有利害關係,是更容易讓他人接受且實際不纏足。在來華西人與梁啟超等人的努力下,使得更多人加入廢除纏足的運動中,甚至慈禧太后也曾下懿旨禁纏足,同時也有地方官員參與。但這些努力主要是點的發展,故成效仍屬有限。到了民國時期,不纏足運動才在政府推行罰錢等政策,有計劃、有組織的推動下,才收到較大的成效,最後使得纏足風氣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全國廢除纏足不是一致性的,而是有區域的差別。基本上,天足運動是沿海地區接受度高於內陸、城市高於鄉村、上層階層高於下層民眾。另外,在推行的過程中,曾出現因太過急躁而造成民眾反彈,也傷害了纏足婦女的尊嚴。例如,當眾強迫脫下小腳婦女的弓鞋;也有官員趁機敲詐。另外,一旦緊纏的小腳,若要放足,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並不能立刻放足,否則疼痛難耐,造成更大傷害。但當時的官員並沒有注意到,而強迫婦女立刻放足,對纏足婦女的生理,又造成另一層傷害。再加上當「以天足為美」成為社會主流時,纏足被視為落伍,又造成纏足婦女的心理壓力。這些無法放纏的婦女,成為時代下的犧牲品。無論如何,放足由原本全然受到排斥、到逐漸接受,甚至成為一股運動,到了民國30年代左右,除了原本早已纏足至無法放足的女性之外,基本上中國已不再有人纏足。到了現今,據說在中國雲南仍可找到年歲已高的纏足婦女,成為中國金蓮風尚的見證。
點閱:555
下載:1

京菜的融合力-資源代表圖
web京菜的融合力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京菜」的出現,雖然要上朔至明末清初,但當時的京菜仍以山東菜為主流,但是到了清朝,隨著各地官員的入京,京菜逐漸吸收了河南、山西、東北、蒙古、御膳、官府菜的特色,相互融合後逐漸的發展出了獨特的風味。所以稱京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融合體」也不為過。而「京醬」是最具滿漢融合代表性的一種調味料,京醬也就是俗稱的「甜麵醬」。它的由來據說是因為滿人嗜食麵點,在各種宴會與祭典中,皆製作大量的麵點,結束後則賞賜給宮中太監們。但由於麵點數量過多,太監們實在難以消受,就將之存放在大缸中,缸中的甜麵點日子一久後,「甜麵」就發酵成為了「醬」,也就是後來的「甜麵醬」。太監有時就會將甜麵醬當作禮物送給官員,久而久之就被京菜所接受了,京醬肉絲、炸醬麵、醬肘子、烤鴨捲蔥餅,這些代表性的京菜都會用到甜麵醬,或者該說甜麵醬與其他菜系融合後,這才衍生出了京菜,京菜獨特的醬爆的調理方式,就是最好的例子。
點閱:2048
下載:17

中原口味的改變-資源代表圖
web中原口味的改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元代以後菜餚口味的變化也相當明顯,烹飪主流跟著改變,由清蒸、拍粉清炸、清炒等,可以吃出原味的調理方式,發生變化。因為清淡的調味、量少精美的裝盤方式,這對不同生活的蒙古和色目人,是很難以下嚥的。清淡的調味對於大量使用香料與醬汁的色目人,感覺無法忍受,所以淋醬,醬爆、醬炒、裹麵炸、炸後淋醬等重口味的調理方式,就在這一時代逐漸的出現了。量少而精美的裝盤方式,對於大口喝酒、大塊吃肉來禦寒的蒙古人,更是難以饜足,所以大盤菜的裝盤方式,就逐漸取代了原本的精緻裝盤法。原本中原地區很少採用的直接燒烤(華南跟塞外較常用),也被華北地區所接受了,可以見到華北地區逐漸適應了征服者的習慣,這種口味較重的調味法,也符合當時庶民階級的需求,畢竟大量裝盤與較濃的調味方式,是靠體力勞動的庶民階級,更喜好的吃法。因此,蒙古游牧飲食的習慣,對一般庶民階層的改變是相當大的,在華北地區的影響,尤為顯著。
點閱:222
下載:1

風華巴洛克-資源代表圖
web風華巴洛克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巴洛克(baroque)原義是意指「變了形的珍珠」。在十七世紀成為獨特的藝術風格名稱,以當時法王路易十四宮廷為中心,開始流行著此種華麗柔性的藝術風格。「蕾絲」這種柔軟絲綢成為當時男女皆愛的服飾配件,如男士與女士皆喜愛在上衣的袖口上使用蕾絲邊的「反摺袖」(cuff)。
點閱:261
下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