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藝術領域-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47
文化保存-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杵音文化藝術團)-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杵音文化藝術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阿美族歌謠主要由祖先流傳下來,複音歌謠傳統性唱法出現於農耕、生活及祭典中。一般說來領唱者為年齡階層領導者或擅唱者,高音部份則是聲音高而清澈者,餘眾可唱低聲部。傳統馬蘭複音歌謠團體可分成兩種,一是男性老人於Kiloma’an豐年祭時所唱的「很長的歌」(聚會所所唱的歌謠)三首等都是由男性組成的複音歌謠;另一類是拜訪歌、除草歌或是除喪歌、治病歌等,可由「伴工」團或夫妻演唱,因此,男女是可以一齊合唱的。馬蘭阿美複音歌曲傳承仍保存在老一輩記憶,特別是「傳廣隊」或「大橋隊」以前的年齡階級,保有較豐富的複音以及即興唱法,又不脫離馬蘭自由對位歌唱的能力,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反映族群或地方藝術表現。
點閱數25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北管我就是要亂彈-資源代表圖
web 北管我就是要亂彈
楊竣傑/市立觀音國中國中7-9年級
學習力: 1. 引導同學認識北管樂器、音樂及演奏形式。表達力: 1. 能夠透過影片欣賞,表達北管音樂的特色。 2. 能勇於向職人提問。實踐力: 1. 實際演奏樂器,並能與同學合奏樂曲。探索力: 1. 藉由體驗課程,探索自己的音樂興趣與專長。2. 透過職業達人分享,認識真實工作世界。
點閱數377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4-01-15
土耳其音樂-資源代表圖
web 土耳其音樂
廖佩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每年十月在孔雅(Konya)舉行的阿席克節與土耳其吟遊詩人的傳統有關,阿席克(asik)指的就是吟遊詩人。通常由一個人獨自表演,以撒斯(saz,一種長頸木笛)伴奏,音樂的內容通常取自中古神秘詩人的作品,歌唱內容多半與政治訴求有關。相形之下,鄂圖曼的宮廷音樂在波斯與阿拉伯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在鄂圖曼的統治者中,有好幾位是優秀的作曲家,如瑪和梅特一世(在位1740-1754年)和賽林三世(在位1789-1807)。19世紀起﹐西洋音樂開始傳入鄂圖曼帝國﹐給傳統音樂很大的衝擊﹐但音樂家們仍努力保持其傳統的曲式和民族的音調。鄂圖曼帝國的近衛軍樂團又稱為梅和特(Mehter),利用鈸、豎笛、風笛和巨大的低音鼓聲威嚇敵人。這種音樂起源於中亞地區,在人們跳舞進行祈禱(Mevlevile)時演奏的神秘的音樂,其用被稱為那伊(ney)的葦笛演奏的充滿幻想的音色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在近衛軍樂團的成員將近六十人,他們的表演已經成為觀光的重點之一,常在公園或其他公共場合演奏。由伊斯坦堡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伊斯坦堡國際影展(Istanbul International Film Featival),常吸引世界各地的電影工作者,類似的活動還有金橘國際電影節(The Golden Orang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伊斯坦堡藝術雙年慶(Istanbul Arts Biennial)則在奇數年的秋天舉行,常在伊斯坦堡舊城的著名歷史建築進行表演。在整個夏天古代半圓形劇場都有古典或當代音樂會的演出,譬如五月的愛菲沙司節(Ephesus Festival)和貝加瑪節(Bergama Festival)、六月的阿斯潘多斯歌劇芭蕾舞節(Aspendos Opera and Ballet Festival),及傳統摔跤競賽和卡夫卡索鬥牛;十月舉行阿席拉節(吟遊詩人),和十二月在孔雅(Konya)有旋轉的苦行僧慶典(Mevlana Festival),長達一個月的齋戒月會以持續三天的糖節(Seker Bayram,Sugar Festival)作為結束,慶典中所有的食物都會做成甜的,學校和政府機構放假,第一天最重要,每個人早起到清真寺祈禱,穿著新衣,拜訪親友。。
點閱數1034
下載數13
修改日期:2010-06-02
八上翰林版-古典流行混搭風-資源代表圖
web 八上翰林版-古典流行混搭風
陳皇志/市立中平國中國中7-9年級
八上翰林版-古典流行混搭風 /教學教案
點閱數632
下載數28
修改日期:2020-12-23
弦外之音-資源代表圖
web 弦外之音
蘇育生/國立中正大學國中8年級
作業系統:Windows搭配載具:HTC VIVE Focus 3、Oculus Quest 2以國中理化「波動與聲音」為主要開發教材,此VR教材內容包含學習波動原理、聲音三大要素、樂器的發聲原理與共鳴、調音的重要性與聲場模擬與考驗。其為具實作性質的自學版VR教材,運用VR身歷其境的臨場感受,跳脫空間限制,擬真模擬聲波的波形與反射路徑,同時避免樂器等傳統教材之取得性問題。教材以真實音效結合第一人稱視角立體呈現,透過音效、文字框引導學生完成指定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並藉由動手做實驗的方式,讓學生從中理解、推論學習,提升有趣性,此外,在VR教材中不僅可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亦可讓教師透過教育部中控系統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給予適性學習。關鍵詞:理化教育、VR、聲波
點閱數1791
下載數201
修改日期:2024-04-19
文化保存-滿州民謠(張日貴)-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滿州民謠(張日貴)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滿州鄉民謠即恆春半島民謠內涵之一(含恆春鎮、車城鄉、枋山鄉、滿州鄉)。傳統民謠中較重要且為人所熟知的有「思想起、平埔調、四季春、楓港小調、五孔小調、牛母伴」,這些曲調的特點:大多使用月琴、弦琴伴奏;演唱時,會在句中或句尾加入「啊、啊呦喂」等助詞;因主要為抒懷早期先民生活,因此傳統民謠曲調唱來大多淒涼悲切。滿州民謠基本上與恆春地區共享六種曲調,但滿州地區並不只拘泥於此六首傳統曲調,滿州民謠在此傳統基礎上,加入當地民俗風情,並以傳統曲調四言七句的形式,逐漸演化出別具地區特色的民謠風格。傳統民謠對於滿州人的生活、休閒、習俗等關係密不可分,惟受文明、科技影響,這些曲調漸漸失傳,會彈唱的人越來越少。
點閱數25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為二十世紀初由農閒歌謠自娛發展出小戲形式的老歌仔,隨時代與生態變遷發展出內台、廣播、電影、電視、外台、劇場等不同的表演型態,伴隨臺灣獨特歷史社會脈絡發展,是為近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及戲曲劇種,更是保存臺灣音樂、語言、表演、戲劇等文化元素的載體。而歌仔戲後場音樂為歌仔戲表演藝術不可或缺之一環,其編制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組合以弦管樂器為主,用以配合演唱曲調,武場樂器則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調節表演節奏及烘托舞臺氣氛。
點閱數24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