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阿美族歌謠主要由祖先流傳下來,複音歌謠傳統性唱法出現於農耕、生活及祭典中。一般說來領唱者為年齡階層領導者或擅唱者,高音部份則是聲音高而清澈者,餘眾可唱低聲部。
傳統馬蘭複音歌謠團體可分成兩種,一是男性老人於Kiloma’an豐年祭時所唱的「很長的歌」(聚會所所唱的歌謠)三首等都是由男性組成的複音歌謠;另一類是拜訪歌、除草歌或是除喪歌、治病歌等,可由「伴工」團或夫妻演唱,因此,男女是可以一齊合唱的。馬蘭阿美複音歌曲傳承仍保存在老一輩記憶,特別是「傳廣隊」或「大橋隊」以前的年齡階級,保有較豐富的複音以及即興唱法,又不脫離馬蘭自由對位歌唱的能力,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反映族群或地方藝術表現。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 國際
領域: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學習表現: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社3d-Ⅳ-2 提出保存文化資產、改善環境或維護社會正義等可能方案。
領域:藝術領域-音樂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音A-Ⅱ-1 器樂曲與聲樂曲,如:獨奏曲、臺灣歌謠、藝術歌曲,以及樂曲之創作背景或歌詞內涵。
音A-Ⅲ-1 器樂曲與聲樂曲,如:各國民謠、本土與傳統音樂、古典與流行音樂等,以及樂曲之作曲家、演奏者、傳統藝師與創作背景。
音A-Ⅳ-1 器樂曲與聲樂曲,如:傳統戲曲、音樂劇、世界音樂、電影配樂等多元風格之樂曲。各種音樂展演形式,以及樂曲之作曲家、音樂表演團體與創作背景。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