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DOC在地課程-後埤土豆履歷影片
發想緣起暨設計理念
後埤社區位於宜蘭壯圍鄉沿海地區,早期居民以種花生、番薯維生,隨著時間變遷年輕人多數至外地工作,而使得後埤社區許多沿海沙地閒置;經由壯圍數位機會中心指導,並結合後埤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加值服務,在後埤開心農場經營無毒種植、無化學肥料除草劑及友善耕作的花生之家,生長出帶著自然海鹽鹹香且有機的甜味花生,更藉以推廣在地食農教育。
後埤開心農場在播種及採收花生時,鄰近學校學童或外界團體皆會前來參與體驗,由地區耆老指導,透過社區營造與應用加值推廣,進行手工花生糖製作及文化傳承活動,讓參與者感受在地傳統技藝;明志科大資訊志工從旁協助進行採訪及拍攝,除了將文化數位化,更讓長者回味過去農村生活,且讓年輕一輩對在地文化有更深的瞭解,藉以傳承農事文化及經驗。
創作故事
花生,在一般人認知中,它通常帶著土黃色外殼,及橘紅色外衣,咬著香脆可口,可這些都是經過多道程序後的產物,有多少人知道它原是生長在沙土中,又有多少人知道花生剛出土時,其實是嬌嫰的黃色,且生食時甜味入喉,透過無毒農法,花生園更會生長許多看似雜草,但卻可食用的高營養價植物,這些若無親身參與花生種植過程,著實無法熟知箇中滋味。
為讓更多人瞭解花生之栽種方式、花生加值應用方式及傳遞後埤社區努力經營之友善耕作農法,集結各界團體體驗花生相關活動,及耆老傳承經驗之影音影像,促成「花生履歷」影片之誕生。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 國際
教育部委辦計畫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Af-Ⅱ-1 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衝突、合作和創新,並影響在地的生活與文化。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歷Eb-Ⅳ-3 新舊文化的衝突與在地社會的調適。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歷Eb-Ⅳ-3 新舊文化的衝突與在地社會的調適。
學習表現
2b-Ⅱ-2 感受與欣賞不同文化的特色 。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社2c-Ⅳ-3 欣賞並願意維護自然與人文之美。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社2c-Ⅳ-3 欣賞並願意維護自然與人文之美。
議題
多元文化教育
核心素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更新時間
2024-01-23
點閱數:155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