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Tenualosa reevesii (鰣)
學名:Tenualosa reevesii(鰣)
俗名:鰣、生鰳、三來、錫箔魚
棲息深度:0 - 10公尺
形態特徵:體呈長卵圓形,側扁;腹部有稜鱗,16-17+14個。頭部頂骨緣窄,頂緣無細紋。吻等於成大於眼徑。眼側位;脂性眼臉發達。口小,端位;上下頜約等長;前上頜骨中間具顯著缺刻;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中部下方;無齒。鰓蓋骨光滑。體被圓鱗,後緣無細孔;背鰭和臀鰭基部之鱗鞘低;腹鰭基部具腋鱗;尾鰭具細鱗。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末端軟條不延長如絲,具軟條17-18;臀鰭位於體之後半部,具軟條18-20;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青綠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幼魚期體側具斑點,成魚時消失。背、尾鰭具灰黑色緣。
棲所生態:沿近海中上層洄游性中小型魚類,有時會進入河口域、半淡鹼水之河川下游、內灣或潟湖區,成魚後進入淡水河川或湖泊產卵。群游性。以浮游生物為食。
地理分佈:分布於中國沿海至南中國海。臺灣澎湖曾有記錄。
漁業利用:本種魚產量並不大,常混於流刺網漁獲中,可生鮮、乾製或醃漬出售。主要漁法為流刺網和圍網。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83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