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名:Okamejei meerdervoortii(麥氏甕鰩) 俗名:麥氏岡村鰩、麥氏鯆魮、麥氏岡村鰩、魴仔 棲息深度:70 - 90公尺 形態特徵:體盤呈菱形;吻尖,背部頭長是兩眼距離的5.33-6.36倍。尾鰭前的尾長為全長16.5-21.1%,為全尾長之34.4-43.7%。雄魚項棘1-2個,雌魚1或3個且時常排列成三角形;眼眶刺為5-6個;雄魚尾巴棘刺3列,雌魚3或5列。雌魚上排牙齒38-43列,雄魚36-41列。兩背鰭等大,分開的距離為第一背鰭基部長的一半,有時則超過。尾鰭一般大,其高度比側邊皺褶還大,側褶狹窄,接近尾的根部。嘴呈拱形,嘴寬為嘴前長45.7-58.1%;兩鼻間距為鼻前長度之57.5-63.5%;第一鰓裂間的距離為背部頭長之74.4-83.5%。背部體色呈深咖啡色,吻部附近呈半透明,背部有許多小黃點散布,胸鰭中央的後面有一對小白點,浸漬福馬林後白點變暗。腹面的腹部區不具有感覺孔,多半聚集在胸鰭附近,呈V字型分布。(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屬近底棲息,棲息於沿岸水深約70~90公尺。 地理分佈:分布於日本中部和南部、朝鮮西南部、中國黃海和東海沿海。 漁業利用:"拖網漁業所混獲的魚種,較無經濟價值,可提供養殖用的飼料使用,但近年來由於傳統經濟性種類漁獲數量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因此也開始有食用小型鰩種的情形發生。"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素材
主動式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海洋教育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018-12-13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a620-08.jpg (40.26KB)
Jheng0138.jpg (258.92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