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拱樂社的盛況
西元1947年,陳澄三在雲林麥寮成立「拱樂社」歌仔戲劇團,且專走內臺路線經營,由於演員實力堅強,所以口碑相當好,場場賣座。西元1952年,「拱樂社」的幾名要角,以「錦玉己」為首相偕出走,另組「錦玉己劇團」,這種打擊重挫陳澄三,但是他馬上決定開始採用劇本創作,請「陳守敬」為劇團編寫劇本。演員只要依劇本排演,死背臺詞,即可上臺。由於資深演員離去,劇團只剩下年輕女演員居多,所以陳澄三便打出「少女歌劇團」的招牌,作為號召。西元1956年,陳澄三更嘗試拍攝電影歌仔戲,當電影事業暫告一段落後,便以拍電影的經驗,籌設錄音團,每一齣戲都先以錄音方式錄製完成,演員只要對嘴即可演出,所以「拱樂社」得以大量增設錄音分團,增加收益。西元1966年,陳澄三為提升歌仔戲演員知識素質,有意創辦「私立拱樂戲劇職業學校」,但是向主管機關申請時,卻以「校地面積不足」被駁回,所以只好成立「拱樂社戲劇補習學校」,招收國中畢業未滿16歲的少女,這些少女入學前必須先經過考試測驗,考試通過後,修業6個月期間免繳學費,且校方免費提供制服、伙食、住宿,結業後分發到劇團服務三年,這三年皆可領取薪資。西元1969年,中視開播,陳澄三將補習班轉型為「拱樂社電視歌劇演員訓練班」,招收未滿16歲國中畢業的少女,分普通班與星期日班兩種,普通班每週二、四、六、日晚上從七點上課到九點:星期日班要上八小時的課,學生要繳交學費,半年二十九週九百五十元。結業後,可參加「拱樂社」在電視螢光幕的表演。 但是陳澄三所創辦的戲劇學校並未成功因為西元1960年以後,臺灣的經濟環境改變,農業人口紛紛轉向製造業,加上1960年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願意入歌仔戲團的少女不多,未升學的青少年可選擇的職業種類增加,不一定要加入辛苦且易受歧視的歌仔戲團當演員。再加上陳澄三的戲劇學校無法給予學生高職學歷文憑,因此只好結束營運。1970年代,視聽媒體娛樂的增加,更衝擊到歌仔戲的生存,陳澄三也在西元1974年結束「拱樂社」的演出,「拱樂社」的結束也象徵著歌仔戲從商業劇場全盤退出。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782
下載數: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70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