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景尾 (景美)
描述說明
景尾位於新店溪、景尾溪匯流處,是通往新店和深坑兩地,商業交通重要地點。每天都有很多的船隻停靠港口,水運發達。景尾有碼頭兩處,一在新店溪和景尾溪交會口,港闊水深,是船隻停泊佳所。另一碼頭在景尾溪下的景尾潭。商人在景尾設立茶行,從三角湧、關西、龍潭各地收購茶葉,在景尾再製後,售德記洋行運銷國外。景尾原屬秀朗社、秀霧社土地,位於舊霧里薛溪(景美溪﹞與新店溪合流處。清乾隆初年安溪人進駐開闢,初名溪仔口。乾隆三十八年(西元1773﹞後稱為木見尾,嘉慶初年改為景尾。民國三十八年以後設鎮,改名景美。乾隆18年,墾戶郭錫流(又作錫王留﹞和大坪林五莊墾戶手蕭妙興等合作開圳,當時圳路經霧里薛溪需架木木見通水,而東邊大坪林為木見頭,西邊溪子口為尾端,乃取名「木見尾」。後築霧里薛圳,灌溉公館、古亭等地水田。清乾隆、道光年間,漢人沿霧里薛溪入墾內湖、木柵、深坑、石碇等地漸眾。移民大多為泉州安溪人,住民大多從事農耕,以茶農最多。嘉慶年間,柯朝引進武夷之茶種植於石碇堡魚傑魚坑,收成頗豐,居民互相傳播種植。道光年間,石碇、拳山二堡的居民,大多以種植茶數為業,由商人運往福州售賣。此時文山堡有兩個主要茶園,一在深坑,另一個在坪林尾,茶農的茶種由兩茶園供給,因此當地茶之種植漸漸普遍。咸豐年間淡水開港後,外商雲集,台北茶也隨著水漲船高。同治年間,英人杜德接受李春生建議,由安溪購運茶樹插枝進來,貸款給茶農鼓勵增產,促進茶葉之發展,因此造就深坑石碇一直以茶葉為最重要之產業。 在日本統治時期大正年間,深坑庄、坪林庄、石碇庄及木柵等地,生產烏龍茶、包種茶,以木柵茶、石碇茶而聞名。當地茶園遍佈,再製茶戶、再製工場以及茶行到處可見。再製茶後,售給台北怡和、錦記、德記洋行出口外國。張天然、張自然兄弟在景尾設茶行,從文山、三角湧、關西、龍潭、淡水、林口、三芝等地收購茶葉,在景尾茶行再製後,售德記洋行運銷外國。景尾位於新店溪、景尾溪匯流處,為通新店和深坑兩地之分歧點,是交通商業要地及物產集散地。景尾有碼頭兩處,一在新店溪和景尾溪交會口的溪仔口祖師廟前,港闊水深,係船隻停泊之佳所,船可由淡水、艋舺經公館開到景尾、深坑。每日船隻停滿港口,為景尾客貨進出港口,水運發達,使景尾成為市集,在清代早就發展為街肆。日本統治時期,溪仔口景尾街很繁榮,有雜貨店、染坊、造酒公司、煙館、茶館、食堂、肉攤等。每日有阿泉坑、木柵、深坑、石碇、大坪林一帶的人,挑運或舟運山產、水果、地瓜、茶葉到景尾街販賣,也從景尾採購日用品運回去。批貨商販自艋舺、八芝蘭道景尾收購,溪邊的帆檣林立,停滿載運進出貨的船隻。景尾另一碼頭是在景尾溪木木見下的景尾潭,木木見下有渡船對度到大坪林。景尾潭市景尾溪的景尾街船頭,河船可由景尾街溯上,到木柵、港墘、深坑、楓子林等河港碼頭。河船由石碇、深坑、木柵運出山產茶葉、水果等到景尾、艋舺、台北販售,並自台北、艋舺、景尾街採運日用貨品回去,景尾街為景尾溪之沿岸木柵、深坑、石碇之貨物集散地。明治年間,開築景尾經木柵內湖到深坑之道路。大正八年,台北鐵道株式會社鋪設台北小南門經景尾、木柵、深坑至石碇之輕便軌道。接著萬華新店間鐵路相繼通車後,新店溪溪子口港口和景尾溪河港之舟楫水運,漸被輕便軌道台車取代。 蔣秀純,,《台北文獻》,直字73期,p13-15。蔣秀純,,《台北文獻》,直字72期,p18、25、28、36。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660.zip (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