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從驅逐韃虜到五族共和:孫中山的轉變
據林冠群教授的研究,從《國父全集》等文獻上,似乎搜尋不到孫中山親口提倡「五族共和」四字的記載。相關言論的出現是在民國元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就職:「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之後,孫中山不斷提到五族共和的說法,如「共和民國係結合漢、滿、蒙、回、藏五大種族,同謀幸福……更安有苛遇滿族之理?……國家之事,由全國五族人共組織之。」「所望者以後五大民族,同心協力,共策國家之進行,使中國進於世界第一文明大國,則我五大民族公同負荷之大責任也……但願五大民族相愛相親,如兄如弟,以同赴國家之事。」辛亥革命以前,孫中山標舉的民族革命,指稱滿清為外來政權,必須驅逐滿人,以恢復漢室河山,用以喚起佔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漢人的民族意識。至辛亥革命後,孫中山一反之前的狹隘負面的說法,建立了一套具包容且能涵容新國家之民族成員的論述,以此界定新國家、安排內部原有族群的關係,有助於穩定民國初年的局勢。此後五族共和的說法,袁世凱和清廷退位都曾採用,形成風潮。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229
下載數: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79.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