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中國傳統手工紡織業的沒落
中國大量植棉起於元世祖於1289年立下的制度:於浙東、江東、江西、湖廣以及福建五省設立「木棉提舉司」,並規定每年向民徵收棉布十萬匹,此舉對日後中國棉業推廣有直接影響,並連帶推動紡、織、整、染及棉製商品的發展。棉株生長對自然環境要求並不嚴苛,只要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土壤適宜農作,多可成為品質良好的棉田,而中國理想的植棉區在長江、淮河以及黃河中下游流域,作為農業副業與政府稅收之一,這些區域的人民幾乎戶戶都有紡紗織布的能力。洋製棉紡織品外銷中國的初期,洋布與洋紗因不如土紗土佈堅固耐穿而在市場中遭到排斥。但其低廉的價格與便利性,卻在長期發展的情況下,逐漸改變中國棉紡織業的生產結構。首先,洋紗代替土紗,讓手紡業與手織業被迫分離;其次,洋布代替土布,使得耕織並行的中國農業出現變化。1830年代的廣州,已有英商描述當時洋紗替代土紗的情形:「織造家之間,對於(本國)棉紗的評價日益增高。」1832年,中國自英國進口的棉紗僅為30多萬磅,到了1842年便已達到450萬磅之多。經過鴉片戰爭與兩次英法聯軍後,1870年代以後的中國,在各個通商口岸與腹地,首先遭受洋紗的競爭,使土紗價格連年下跌。但原棉花價卻持續穩定成長,無疑加劇手工棉紡織業的成本負擔,使得手工紡織業面臨無利可圖的困境。洋布替代土布的過程與洋紗進入中國的途徑相似,但發展較為緩慢。洋布銷入中國,最初是以城市居民為主要消費對象,這是由於洋布較為細緻,不適用於農村,但其色優質輕且價格低於土布的優點,使市民漸捨土布而著洋布。其後,當土布價格持續高居不下,棉花價格亦持續上漲,儘管土布耐穿保暖,廉價洋布終成為中下階層人民的首要穿著選擇了。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12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45.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