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手抄本
西歐手抄本演化史,可以分為「修院時代」與「俗世時代」。修院時代是指從羅馬衰敗至西元12世紀,修道院與其他的教會獨佔了書籍的生產,獨享書本文化。直至12世紀末,俗世時代開始,因為大學創建與非神職人員的學習發展,以及中產階級的出現,才影響了書籍的謄寫、複製與流通方式。西元529年,聖本篤 (St. Benedict) 修士設立的修道院型成為典型,形式傳遍歐洲,一改過去修道院僅單純從事靈性修持。院規中有條規定-「修道院僧侶每日需從事7小時的體力勞動與2小時的閱讀抄寫」。其中閱讀和抄寫的規定使得大量的文學資產得以被保存,包含宗教及非宗教性的。修道院中的繕寫室(scriptorium)遵照古法的作業流程,持續生產聖經、祈禱書、聖詩與聖歌讀本,直至印刷術出現後,仍持續這樣謄寫方式,至16世紀才停止。13世紀初,智識生活開始從修道院移到大學。歐洲大學伴隨著城市興起,大學畢業的中等階級知識份子日益增多,打破黑暗時代修道院控制文化學術的局面,學術文化產生了基本變化。新大學建立,增加書本需求,必須建立圖書館提供書籍,所以聘用專業的抄書師傅,並設立抄書坊,將重要的書本快速且廉價的複製起來。當時大學設備簡陋,教室中除了講台外,就是學生用的木凳,沒有其他教具,因為缺乏紙張書籍,學生在一張牛皮紙或羊皮紙上記下講課內容。牛皮紙價格昂貴,常常是三、四個學生共買一張牛皮紙,再推定一人筆記,大家圍著牛皮紙來研讀。13世紀歐洲知識落後的改善,我國西傳的製紙技術也助益甚大,12世紀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歐洲人以大麻或亞麻為原料,製造成紙張,當時稱為「麻紙」(Linen Paper)。麻紙價格遠比牛皮低廉,且攜帶方便,解決書籍材料需求的問題。大學學生如果沒空抄書,也沒錢聘人幫忙抄書,可向專業的抄寫員訂書,因為這樣的需求,大學中的抄寫員漸漸增多。所以,大學裡通常都有書記行會或書賈行會,主要成員以神職人員為主,但也有包括書商。為了管控書本的使用,出租給學生或抄寫員的手抄本須經過細心檢查和校訂,才能出借抄謄,並依固定的稅金或抽頭來收費,抄謄完後,原冊歸還書賈,再借給其他人抄謄。13世紀末,因中產階級的閱讀的需求,除了需要本業相關的書籍外,還需要文學書籍、浪漫小說和翻譯書籍等其他書籍。加上教堂和寺院大量增加,也需要自己的聖經、祈禱書、聖詩與聖歌讀本。另外,貴族家庭也需要大量書籍,擺設在圖書室中象徵自身的學問淵博或文學素養。手抄複製著作,是一項費力耗時的工作,且最嚴重的問題,還包括將之錯誤也一併抄謄進去,訂購一本書常需要好幾年才能拿到,且手抄員的待遇微薄,需求遠遠大於供應,手抄書造成短缺,如何滿足這些書籍的大量需求,如何透過組織來運作書本生意,已經是必要的。人類不滿足的需求往往促進更多創新發明。1440-1450年間,鉛合金活字版印刷法(movable type)的發明震撼全世界,改變人類閱讀習慣。金屬製的字母可各自排列組成一字、一行或一頁,逐頁印製成書。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72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02.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