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鴉片戰爭前的廣州茶貿易
點閱數:427 次 下載次數:4 次
鴉片戰爭前的廣州茶貿易
web

英國人在17世紀後期到18世紀逐漸養成飲茶的習慣,因此英國茶市場備受重視,除了英國商人進行茶貿易之外,法、荷、丹、瑞的歐洲商人也會至中國買茶,再轉口至英國進行走私貿易。為了使英國商人能獲利,且茶稅不因走私而減少,1784年實行折抵法案(The Commutation Act),除將茶稅由原本的120%降為12.5%,並免除通過稅,同時也保障了東印度公司對中國茶貿易的獨佔,在東印度公司輸入英國的茶葉中,主要以紅茶中的Bohea(福建武夷茶)及Congou(功夫)。東印度公司給與董事會股東之一的倫敦商人在英國茶買賣上很大的便利,倫敦商人幾乎掌握了英國的茶葉市場,使英國其他地方的商人無法插足,逐漸造成不滿,為了要跟東印度公司抗衡,利用走私鴉片至中國以擴大勢力,並呼籲解除東印度公司之獨占特權。在此同時,美國商人參與中國貿易,並利用英國棉布獲利。美國商人的出現挑戰了英國東印度公司,促使1833年英國議會通過停止東印度公司獨佔中國貿易的法案。英國各地商人自此可至中國貿易,不再受制於英國東印度公司。但英國商人來到中國會發現,仍須面對的是另外一個壟斷機構──廣州十三行。廣州十三行是當時中國唯一對外貿易的窗口,凡有關外人之事務,皆由廣州十三行辦理,獨占了對外貿易。在茶貿易上,英國商人無法自由與茶商接洽,皆須透過十三行,但十三行經常先收了預付款,卻無法如期交貨,廢除行商、落實「自由貿易」成為英國商人的當務之急,加以政治上的摩擦,使得英國對中國採取強硬而尖銳的態度,最後爆發了鴉片戰爭。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2-23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