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政權陷於顛沛流離
1945年,日本投降,中日戰爭結束。國共兩黨經一連串談判後,確立了結束一黨專政、建立行憲政府等原則。惟國民黨內仍有分歧,特別是CC系不願中共分享政權,政學系則主張不妨遷就。至1946年國民黨召開六屆二中全會,遂決議如期召開國民大會,「還政於民」,並貫徹軍隊國家化。所謂還政於民,即不交給各黨各派;軍隊國家化,亦即中共不能擁有軍隊;國民政府委員仍由國民黨選任,亦即暫不放棄黨治。1946年底,制憲國民大會在國共兩黨且戰且談的局面中,如期召開。出席者除國民黨籍代表外,另有青年黨、民主社會黨(國家社會黨的改名),中共及民主同盟則拒不參加。1947年初,國共和談正式宣告破裂,國共內戰全面爆發。而同年11月國府辦理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當選者多屬國民黨CC系份子,落選的青年黨、民社黨人有絕死抗議、以死相爭者。國民黨強令黨人退讓,又引發內部滋鬧。1948年3月,蔣介石當選行憲後第一任總統,但副總統的選舉競爭激烈,風波不小。在國民黨人熱衷內鬥的同時,共產黨部隊正馳聘中原。1948年4月,亦即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期間,眼見共產黨之革命頗有燎原之勢,已有不少國大代表擬議修改剛剛生效的憲法,擴大總統權力,以應付危局。但國民黨當局又恐擅修憲法,將失民心,遂決定在憲法後面附加條文,以《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為名,宣告「動員戡亂期間」,就國家實施緊急權之程序給予特別之規定,不受《憲法》本文規定之限制。不過,1948年5月,行憲政府成立後,中國國民黨與政府的關係,與訓政時期相較,仍出現了若干變化。主要的差異為,訓政時期黨的領導階層亦是國民政府的領導階層,憲政時期黨的領導階層與政府領導階層則出現黨、政分離的現象。這種黨、政領導階層人事分離的現象,在蔣介石兼具國家及黨的領導人之情況下,仍能維持順暢運作。但是,1948年底,國軍精銳在徐州、蚌埠一帶,慘遭共軍擊潰殲滅。1949年元旦,蔣發佈文告,謂願與中共商談恢復和平方法,不計較個人進退出處,旋宣告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職權。惟蔣仍具國民黨總裁身份。於是,黨內權力結構開始出現變化,李所領導的政府,與黨中央日漸隔閡,糾紛不斷。1949年4月,共軍大舉渡江;1950年3月,攻下國軍在大陸上的最後據點西昌。短短十一個月內,已席捲全中國。國民黨在此顛沛流離之際,曾相繼出現「非常委員會」、「總裁辦公室」等臨時性組織。非常委員會實際上取代了國民黨中常會,成為真正的權力機構。至於所謂總裁辦公室,則是蔣介石下野之後,已將活動重心由中國大陸轉移至臺灣,於1949年7月1日在台北成立該機構,執行中國國民黨總裁的職務。蔣雖不具總統職權,仍以總裁身份網羅智囊策士,擬議國民黨的黨務改造。1949年底,國民黨政府宣布遷往臺灣。代總統李宗仁滯美不歸。1950年1月,蔣介石自承以往疏忽黨務,作了「空名義總裁」,表示日後將多所關注黨務,一肩挑起重建黨基礎的責任。3月,蔣「復任」總統職,以陳誠為行政院長。嗣後,台北成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從某個角度來說,中國在中日戰爭結束後的短暫「憲政」實驗,亦告失敗了。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92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697.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