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0年代中後期,國民黨政權已是?象大露。在國共內戰正式爆發前,黨人內部即曾醞釀發動一場「黨政革新運動」。這場運動雖沒有取得多少具體成果,但已為50年代後國民黨在台灣的「黨務改造運動」埋下了張本。1944年前後,國民黨無論在精神、抑或物質方面,均日漸趨於衰竭,政治上貪污腐敗,經濟因通貨膨脹而急劇惡化,國際輿論指責有增無已,黨內人心呈現出多元渙散之態。在這一背景下,黨內一批既不滿現狀,又反對共?黨的少壯中層幹部,起而尋求振興和革新政治的途徑。1944至1947年間的「黨政革新運動」於焉誕生。這些青壯份子,是跨派系的鬆散的聯合,但最早倡導者主要是一批CC系分子。長期以來,CC系雖壟斷了國民黨黨務,但政府部門的高位卻無從涉足。這是因為國民黨「以黨治國」流於形式,實質權力重心在「政」而非「黨」。於是,在許多CC份子看來,當權的政學系分子根本是一批夤緣倖進的官僚。而CC系份子既以「忠實黨員」自居,乃自詡肩負著改造國民黨的重責大任。為了擴大革新運動的政治影響,CC系分子向外尋求盟友,包括原先形同政敵的黃埔∕三青團派。這些青壯派批評的焦點,是國民黨黨機器的種種弊端,諸如組織散漫,紀律廢弛,訓練缺乏,宣傳乏力,民運空虛,黨風敗壞等問題。他們以為,國民黨沒有真正做到以黨統政,政權旁落到官僚手裡。作為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對這場運動顯然未予多少支持和同情。畢竟,理想面的反省與改革一旦涉及現實派系權力分配時,不免再度陷入派系鬥爭的僵局。革新分子們一再?調他們發動革新運動的動機,出於忠實為黨。惟CC系和三青團暫時的結合,多少仍是基於政學系對共同政治利益的威脅。兩派之間的長期矛盾,仍未解決,至1946年後臻於極點。1947年,已失去耐心的蔣介石,決定進行「黨團合併」。蔣的心中,逐漸在盤算新一波的改造工作。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3-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