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民黨軍隊的編組,係以黃埔軍校為核心,逐步地擴大規模。1924年9月起,廣州國民政府以黃埔軍校師生為基幹,依序建立黃埔軍校「教導團」、黃埔「校軍」、「黨軍」,未幾,1925年8月再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這支部隊設置了各級「黨代表」,掌政治監察職責,與部隊主官「享同等權力」,並持有軍事命令的副署權。不惟如是,黨代表亦負責督理「政治部」進行軍中政治工作。在統一廣東的戰事中,國民黨人已獲取豐碩的軍隊政工經驗。隨後,其餘粵湘滇桂系統的部隊,也陸續仿黃埔系第一軍模式,建立政工組織。在廣州政府組建新軍的過程中,藉由拓展「黨軍」的影響力,蔣介石迅速崛起,晉身為國民黨的「中央軍事領袖」。即便如此,軍隊政治工作的權限,初未完全掌握在蔣氏手中。1925年夏天,國民黨統一廣東前夕,仍以汪精衛任「各軍黨代表」。汪以文人身份,持有監視軍隊的職權。然而,作為一個軍人,蔣介石對並不滿意這個現狀。1926年3月20日,蔣發動中山艦事件,迫使汪精衛倒台。汪垮台的其中一個後果,是蔣的權力逐漸凌駕於文人之上。隨著統一廣東、出師北伐,蔣介石的聲望漸次升高,全國知名度竟一舉超越了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汪精衛諸輩。不過,蔣終究是依靠槍桿子起家,未必能得黨人的真心擁戴。1927年的寧漢分裂,既是導因於國共衝突,也與國民黨人不滿蔣的軍權有關。國民黨內部的政爭,形成黨的分裂;黨的分裂,又使黨權旁落;黨權旁落,直接促成了軍權獨盛之局。隨著北伐的軍事進展,國民黨籍軍人勢力大為膨脹,也和過去的北洋軍閥一樣,養成盤據地方的陋習。時人謂,1927年後,中國各地不但是以軍治民,而且是「以軍治黨」及「以軍分黨」。凡軍事所及的區域,黨部也跟著變遷;凡黨部負責人員,無不有軍事作其背景。在1929至1931年間,蔣介石憑藉黃埔系為骨幹力量,領軍先後擊敗了唐生智、李宗仁、閻錫山和馮玉祥等地方實力派軍人。許多地方軍人戰敗後,再相繼投靠蔣介石。經過改編、重整地方軍隊,並適時地安插黃埔系軍官,蔣逐漸擴展了軍事實力。而黃埔系軍隊在組織、紀律、裝備、後勤給養上,也較地方部隊為優。在圍剿共產黨的戰事中,亦以黃埔系軍隊為主力。不過,在1930年代,國民黨軍隊的高級軍官,大部分仍由保定軍校畢業、或出身自黃埔軍校的教官者擔任。至於黃埔軍校畢業者,猶待進一步歷練,仍以出任中階軍官為主。要到1940年代以後,黃埔軍校畢業的軍官才一舉囊括高階軍官的大部分職位。蔣介石和地方實力軍人多少有些不同。至少,其麾下黃埔軍校門生,來自全國各地,並不以割據特定地盤為標的。但是,「軍權」與「黨權」,能否相輔相成,還是得看實際政治情況而定。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3-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