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清黨分共
1924年國民黨的改組,與「聯俄容共」息息相關。但是,中共黨員加入國民黨後,力圖擴張。國民黨部分高級幹部深恐喧賓奪主,一再檢舉,指渠志在借國民黨軀殼,注入共產黨的靈魂。共產黨員對國民黨亦暗事打擊,公開譏評。惟外界多不知廣東政情底蘊,逕視國民黨已趨於「赤化」。而北洋軍系、外國勢力,也往往以「反共」為號召,對廣東革命政府抱持敵意。孫中山卒後,國民黨內反共派與親共派的鬥爭日烈。在俄顧問鮑羅廷支持下,左傾的汪精衛取得黨政大權,排擠了外界視為右派領袖的胡漢民,並得到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之擁護。反共派對胡漢民失勢,甚感不平。未幾,國民黨左派要人廖仲愷忽遭暗殺,引起軒然大波。事發當天,廣州政府即依鮑羅廷之意,由汪、蔣等人組特別委員會,實施戒嚴。這是蔣第一次參與國民黨決策大計。當時外界猶視蔣為左派份子,稱他為「紅色將軍」;反之,胡漢民進一步受廖案牽連,被迫「出國考察」,形同流放。在俄顧問主導下,廣州已成汪精衛、蔣介石共治之局。蔣得俄國餉械支持,發展黃埔黨軍力量,逐步擊敗陳炯明殘部,統一廣東,聲望大著。不過,蔣表面上與俄國、共產黨關係融洽,實仍暗懷戒心。1926年3月,蔣突以國民黨左派、中共企圖聯手挾持他赴俄為由,逮捕共產黨員多人,監視俄顧問住宅,史稱「中山艦事件」。汪精衛聞此行動,頗為大怒,謂蔣目無政府。汪擬尋求俄國協助,對蔣制裁,多數國民黨人對蔣亦不諒解。為了弭平內部不滿聲浪,並使國民黨繼續獲得俄援,蔣的態度很快趨於和緩,表示願與共產黨方面和解。俄國方面盱衡時局,仍認定蔣介石是中國革命不可或缺的人物,反對任何的倒蔣作法,甚至同意蔣介石提出的限制共黨方案。外援既失,威信復損,汪精衛只得於5月悻悻然離粵出國。至於蔣所提出,並獲得俄國妥協同意的限制共黨方案,要點是中共黨員任國民黨高級幹部的比例,不超過三分之一;共產黨員不得任國民黨中央機關部長;國民黨員不得加入共產黨。6月,蔣再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旋於7月率軍出師北伐。蔣介石本以為,經此調整,共產黨即無法取代國民黨。實則不然。共產黨對蔣偃旗息鼓,只是基於「革命策略」的運用。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共產黨認定汪精衛是左派領袖,乃於北伐出師之初就在廣州策動「迎汪運動」。在蔣一派人眼裡,迎汪無異倒蔣,這就成為北伐軍事聲中隱伏的政治危機。1926年底,北伐軍底定湘鄂贛三省,國民政府與國民黨中央黨部遂由廣州遷往武漢。然而,蔣介石驚覺武漢中央已被共黨份子「把持」;共產黨在各地主導的民眾運動,亦有「過火」之勢。但另一方面,許多國民黨人也日滋不滿蔣介石的大權獨攬,認定是「軍權」壓倒了「黨權」,寧願與共產黨合作,堅定支持武漢政權。這最終導致國民黨「寧漢分裂」的格局。1927年春天,蔣介石所率領的北伐軍攻抵江浙,與武漢的紛爭旋趨於白熱化。4月12日,蔣在上海發動大規模搜捕共產黨員的行動,即所謂「清黨」。18日,在胡漢民等人的支持下,南京國民政府宣告成立,與武漢國民政府遙相對立。爾後數月間,南京政府號令所及的東南及粵桂滇黔川等地,也陸續發動了清洗共產黨的行動。武漢政權方面,在汪領導下,起初仍然堅持「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方針,指責南京「背叛革命」。不過,到了1927年7月,連汪本人也認定共產黨有意僭奪國民黨黨權,遂放棄合作,同莫斯科決裂。在南京、武漢先後「清黨分共」後,再經一連串的捭闔縱橫,兩府合流。惟長期以來,國民黨的宣傳、民眾運動、地方黨務等工作,皆由共產黨人主導。一旦清黨,黨自中央至地方的組織系統便陷於癱瘓,幾乎到連標語都找不到人張貼的地步。這造成了不少黨員心灰意冷,思想空虛。而國民黨經此動盪,元氣頗大傷,北伐甚至一度陷於中輟,直到1928年初才重新展開。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709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684.zip (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