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辛亥革命後,中國議會政治的失敗,亦是國民黨的嚴重危機。孫中山乃決心另起爐灶,解散國民黨,於1914年在東京組建「中華革命黨」。中華革命黨試圖建立嚴密組織,強調對領袖個人效忠,以「討伐袁世凱」、「建立民主政府」、「反對專制」為宗旨,大部份成員是原同盟會和國民黨員。然而,孫中山為了淘汰所謂「偽劣份子」,乃在黨章有「附從孫先生」的規定,加入者亦須向孫個人宣誓。這種近於獨裁,且犧牲黨員平等自由的作法,自始即遭致國民黨人的反對。而黃興的追隨者,幾乎在中華革命黨成立的同時同地,創立「歐事研究會」,頗欲另樹一幟。即便是親孫中山者,如胡漢民、廖仲愷輩,起初也不慎熱心,尚具猶疑。於是,中華革命黨在同志的質疑聲中,勉為建立。諷刺的是,它的嚴密組織亦僅具形式,而無精神。早年參與革命的沈亦雲,曾經評論說:「革命由同志集議而變為領袖指導,且以教條為重,則去民主自由反遠也。」中華革命黨本部設於東京,下設總務、黨務、軍務、政治、財政五部。支部總計五十七個,大多建於海外各埠,國內各省僅十八個,黨員約萬餘人。其主要活動為武裝討伐袁世凱,自1914年6月至隔年12月間,曾在湖南、江蘇、廣東、江西、上海等省市先後發動兵變、暗殺活動。及至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人發動「護國戰爭」,高舉反對洪憲帝制之旗,中華革命黨又傾全力積極響應。不過,中華革命黨始終沒有取得護國戰爭的領導權。中華革命黨的最嚴重困境,顯非來自敵人,而出自於孫中山舊日同志的拒絕參與。是以,孫在1915年下半年起,漸有接受調和的趨向。1916年6月,袁世凱死,孫旋即指示黨人停止活動,並考慮黨的改組問題。至遲在同年10月,孫已有恢復「國民黨」名義的想法,並取消入黨程序中的「誓約」等儀式。袁世凱既死,繼任總統黎元洪申令恢復國會。爰國會被袁世凱解散以來,經過三年,中國各黨派生態已有極大變化。如舊國民黨分裂為數個派系,除加入中華革命黨者外,餘多散漫無紀,群龍無首。反之,舊進步黨變化甚少,仍以憲法研究會作結合名義。孫中山遂欲以「大黨主義」名義,聯絡舊國民黨人,進而重新掌握國會多數。1917年6月,國會再度遭到北京政府解散。孫中山乃號召國會議員南下廣州,重開國會,進行「護法運動」。不意響應者未及半數,足見「大黨主義」之不可恃。經此一波三折,充分顯示孫中山改組中華革命黨的計畫,成效不彰。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3-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