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從國共合作到國共決裂
在「護法運動」失敗後,孫中山便著手開始進行國民黨的改組計畫。而此時唯一援助國民黨的外國勢力,便是蘇俄;但蘇俄其實是希望透過援助國民黨之際,在中國扶植共產黨的勢力,而孫中山則希望能藉此推翻被軍閥壟斷的北京政府。於是雙方在多次的會談中,逐漸確立了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並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於是開啟了國共第一次的合作,也是國民黨「聯俄容共」政策時代的來臨。但很快地,國共雙方開始感覺到對方的敵意。於是在孫中山卒後,國民黨內反共派與親共派的鬥爭日烈。此時,由於左傾汪精衛與蔣介石的聯合,加以發生「廖仲愷案」,於是排擠了反共派的胡漢民。然而在俄顧問主導下,廣州已成汪精衛、蔣介石共治之局。蔣又得俄國餉械支持,發展黃埔黨軍力量,逐步擊敗陳炯明殘部,統一廣東,聲望大著。不過,蔣表面上與俄國、共產黨關係融洽,實則暗懷戒心。特別在討伐陳炯明的戰鬥結束後,有鑑軍中國共兩黨黨員漸呈「水火」,乃於1925年底在潮州召集會議,討論調和辦法。大要為黃埔軍校內允許共產黨員活動,惟應公開;而國民黨員欲加入共產黨者,須向特別黨部聲明,請得照准。即便如此,國民黨內的親共反共之爭,並沒有應聲歇止。緊接著發生的「中山艦事件」,更是使蔣得以控制黨內的共黨勢力,更使汪精衛遠走歐洲。但是這並未徹底解決共黨企圖滲透國民黨的企圖,於是當北伐開始後,廣州政府開始「迎汪運動」,則是將汪視為左傾份子的領袖,而「擁汪」在蔣派人士看來,無疑是「倒蔣」的行為,這也為北伐軍事埋下一顆不定時的炸彈。1926年底,北伐軍底定湘鄂贛三省,國民政府與國民黨中央黨部遂由廣州遷往武漢。然而,蔣介石很快驚覺武漢中央已被共黨份子「把持」;共產黨在各地主導的民眾運動,亦有「過火」之勢。反過來說,許多國民黨人,也日滋不滿蔣介石的大權獨攬,認定是「軍權」壓倒了「黨權」,寧願與共產黨合作,堅定支持武漢政權。這最終導致了國民黨「寧漢分裂」的格局。1927年春天,蔣介石所率領的一部份北伐軍攻抵江浙地區,與武漢中央的紛爭,趨於白熱化。4月12日,蔣在上海發動大規模搜捕共產黨員的行動,即所謂「清黨」。18日,在胡漢民等人的支持下,南京國民政府宣告成立,與武漢國民政府遙相對立。爾後數月間,南京政府號令所及的東南及粵桂滇黔川等地,也陸續發動了清洗共產黨的行動。武漢政權方面,於蔣介石發動清黨的同時,迎回汪精衛任國民政府主席。在汪領導下,仍然堅持「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方針,指責南京「背叛革命」。不過,到了1927年7月,連汪本人也認定共產黨有意僭奪國民黨黨權,遂放棄合作,同莫斯科決裂。在南京、武漢先後「清黨分共」後,經過一連串政治上的捭闔縱橫,寧漢兩府宣告合流。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94
下載數:4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666.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