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二戰後華人社團組織
二次大戰後,由於土生新一代華人的成長,以及1978年以前中共實行鎖國政策,致使越來越多的華人社團將其發展重心,放在居留國和當地的華人社區。華人社團與主流社會的差距縮小,也益發了瞭解居留國政府的政策與社會文化。時至今日,許多華人社團的公開聲明,經常提及要協助居留國的經濟發展,以及促進居留國與中國的良好關係。1960、70年代,隨著北美和紐澳放寬移民限制與中國的改革開放,促使大量華人移民的出現。他們在住房、醫療、就業、宗教、英文學習等方面很快出現問題,遠超過傳統同鄉宗親組織的能力範圍,許多華人服務性組織和社團因此因運而生。這些社團一般依西方的組織模式創建,其經費大部分是靠主流社會關係的而來,所以財政不受傳統社團的全部支配。和過去以血緣、地緣或職業來限定成員的資格不同,新社團依據的是教育水準、專業能力與商業成就,亦開放婦女的參與和擔任領導職位。另外,由於通訊科技的進步發展,國際化的組織數量持續增加。這些社團領袖通常扮演著中介的角色,使其享有名譽,也使某些人的生活更成功。由於不同策略的應用,社團間紛爭和分裂也時有所聞,亦有因對權力分配的不滿,而發生社團爭奪權力的情形。新興華人社團組織在華人社區不斷擴張,對傳統社團在華人社會的領導權提出挑戰。過去以會館作為華人最高領導機關發號施令的情形已多不復見,取代的是各種多元的組織並立。原本專屬於會館的商業、文化、社會服務,以及調停等工作,現在則有不同的社團來分別負責。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36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29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