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書院與明末黨爭
明代第四次禁毀書院行動,牽涉到了明朝末年的著名黨爭─「東林黨爭」,這次書院的毀禁浩劫和東林書院有關。明末士大夫顧憲成、高攀龍等人退居在野之後,回到家鄉無錫,重修了東林書院,並講學其中。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為理學家楊時長期講學的場所。楊時是程顥與程頤的嫡傳弟子,所以東林書院逐漸聲名大噪。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期間,曾為書院講會制定了會約,且講稿內容也被大量印刷,廣為流傳,因此吸引了許多讀書人前來東林書院講學,東林書院名氣大盛。顧憲成主張「學問不貴空談,而貴實行。」所以他們在講學期間,除了鑽研學問,往往議及時政,左右朝野視聽。於是越來越多的士大夫受到東林書院的吸引,成為書院的一份子。這些士人後來捲入了政治鬥爭,被對手稱作「東林黨人」。除了顧憲成、高攀龍之外,楊漣、左光斗也是著名的東林黨人。萬曆末期和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年),東林黨人在朝廷中頗占優勢。後來宦官魏忠賢受熹宗寵信,逐漸掌控了明廷政柄。魏忠賢仗著皇帝的喜愛,多為不法,時人稱為「九千歲」,地位僅次於皇帝,所以沒有人敢冒著生命的危險與之對抗。相反的,許多東林黨人的政敵,紛紛投靠魏忠賢,形成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明朝後期的黨爭,即是東林黨人與閹黨之間的政治鬥爭。天啟四年(1624年),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上疏彈劾魏忠賢諸多不法情事,遭到魏忠賢的怨恨。魏忠賢於是假借皇帝命令,將楊漣、左光斗下獄,施以酷刑,害死獄中。這一事件成為導火線,魏忠賢懷疑全天下所有的書院都是東林黨人的同伙,於是他下令毀廢東林書院,同時罷廢全國各地書院。東林書院首當其衝,受到嚴重的毀壞。到了天啟六年(1626年),經過兩年的毀壞,東林書院成為一堆瓦礫。同時被毀壞的書院甚多,例如常熟縣虞山書院、西安府關中書院、吉水縣仁文書院、浮梁縣雙溪書院、樂平縣洎陽書院、休寧縣還古書院等。在魏忠賢主導下,明代書院遭到空前大浩劫,成為明代最大規模的毀廢書院行動。直到崇禎皇帝即位後,罷黜魏忠賢,全國各地書院才陸續得到修復與恢復。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120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625.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