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代表事件:英國1832年的政治改革
「1832年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32)是英國在1832年通過關於擴大下議院選民基礎的法案。該議案改變了下議院由保守派獨佔的狀態,加入了中產階級的勢力,是英國議會史的一次重大改革。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成功,促使英國民眾興起改革國會的意見,當時擔任首相的威靈頓公爵反對一切改革,於是輝格黨人(Whig)和托利黨中天主教徒聯合進行倒閣,致使威靈頓公爵請辭,由格雷(Charles Grey)出任首相。1831年初,格雷的改革法案被托利黨掌控的下議院否決,格雷提請解散議會,終令輝格黨人掌控下議院,令法案取得支持。但旋即被上議院反對。國王威廉四世拒絕向自由派及全國人民的不滿讓步,強硬表示不會任命自由派貴族進入上議院,反而要求保守派托利黨人組閣。但托利黨怯於全國的群情激憤,不敢接掌政府,最後格雷重新上臺,並要求英王任命自由派入上議院,以打破政治僵局,通過法案。該法案終於在1832年6月,成為定案法規。該法案實際內容仍有保留,主要保留1710年以來有關下議院議員的不動產條件,所以議員的出身仍以地主貴族為主。下議院席位分配將郡議員人數,由188席增加至253席,市代表由465席減至399席,這是因為這些市鎮曾是中古時代的大都市,但隨著時代演變變而荒廢。取消原有衰敗城堡及兩千居民以下的城市選舉區,名額改配給人口較多的各郡與新興工業城市,增加了因工業革命新興的工業城市席位。選民資格亦有所開放,選民總數由五十萬增加到八十一萬左右,更多中上層的中產階級取得選舉權,選民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三左右,使鄉間與城市中小康的中產階級人士獲得了參政權。這個法案使得舊地主及舊有南部城市商人,勢力大受打擊。英國下議院自1688年後,沒有新的市鎮取得議會代表權,而一些所謂「衰廢市鎮」(Rotten Boroughs),僅有數戶居住、甚至無人居住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擁有在下議院市鎮代議士的席位;反之,新工業城市往往聚居數以萬計人口,卻無法擁有代議士代表。該法案增加了因工業革命而興起的中北部城市(如曼徹斯特、利物浦)商人的參政機會;郡代表的增加,有助平衡不同地方勢力對選舉的影響;群眾對下議院的影響力上升,同時此法案也開創了日後各議會改革法案的先河。這也因此造成英國的中產階級,在1832年的國會改革中擴大了參政權,抑有進者,還連帶影響1836-1848間的英國的憲章運動(民憲運動),英國工人挺身而出爭取選舉權,加速了英國政治的和平改格,也是工人階級主導政治社會的首例。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965
下載數:1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342.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